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毒清 >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惜工本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不惜工本(2 / 2)

“宜良这边的情况怎么样,庄农佃户们过得可好?”

“很不错,这二年粮价大涨,宜良的庄农佃户手里多少都有些余粮,一些勤俭的人家,已经开始在农庄里筹建砖瓦房了。

这些都是三爷的恩德啊!我以前是周大牲口的雇的长工,家里也分了三十多亩山田,这一年下来,算上三爷给的月俸,再加上地里剩的几千斤粮食,曰子过得那是相当的红火。没有三爷,这两年的光景,起码得有三成的庄农佃户饿死。”

“嗯!好好跟着杨家干,少不了你们的好处,家里建宅子,都是照着庄园给的图纸盖的吗?庄园那边给出了多少银子?”

农庄的建设,杨猛之前就有安排,建筑什么的各个农庄都有规划图纸的,宜良这一个个农庄,所处的位置都是事先选好的关键位置,一旦开战,这些农庄都要转化为军寨的。

因此杨猛对农庄的建筑有严格的要求,除了草屋竹楼,谁要建砖瓦房,都要由庄子里到杨家庄园申请,从水井、院墙、大门到屋子,杨家庄园那里都有一定的标准,当然每建一所房子,杨家给的补贴也少不了。

“我家的宅子,庄园给补了六成五,我自己出了三成,加上家里出的劳力找补了一些银钱,我算是占了大便宜的。

新起的宅子青砖碧瓦,地面也是砖石铺就的,这样的宅子住着那叫一个顺心。

那宅子加起来之后,全庄子的人都红了眼,都嚷嚷着要攒钱建房子呢!”

说起自家的新宅子,这位管事也是眉飞色舞,恨不能带着三爷亲眼瞧瞧自家的宅子。

“嗯!好!你们庄子里,多少人起了新宅子?”

杨家的管事酬劳丰厚,这个是做不得数的,而普通的庄农佃户,才是杨猛衡量得失的标准。

“家口大的,劳力多的,有那么几户,其他人要想起宅子,还得再干上个三五年。”

“嗯!这水渠这样就算建成了?”

两人边走边聊,杨猛也在不断的打量着,新建的水渠,这水渠看着可不怎么地道啊!

“嗯!完成了,这也是丁管家下的命令,土堤一律用三合土夯实,开出的水渠,都要掺上石灰的,这样不仅水渠用的年数长,而且这些石灰对地也有些好处。”

听了管事的话,杨猛用脚踹了踹已经夯实的水道,确实不错,但土制的水道,还是经不起水流的冲刷啊!

“这水渠能用几年?”

建造这些地上的水渠,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少,但经不起冲刷,杨猛还是觉得有些不妥。

“经常修补,能用七八年,不修的话,三五年吧!”

“如果用上青砖呢?”

“那就算是子孙货了,只要建的时候仔细一些,把青砖的砖刃磨平,淤上一次这水渠就不漏了,起码二三十年没问题,而且好清理,水渠里的淤泥也是肥田的好物事。”

这位杨家的管事,倒也是个精通水利的,磨平青砖的砖刃,这是要减小缝隙,加上淤泥的作用,那水渠坚持的时间就很长了。

“叫什么名字?”

“杨陆。”

“这名字有点怪啊!”

“小的原本叫周六的,这姓氏也是当时周大牲口给改的,这不到了杨家就想改叫杨六,结果这名字庄园那边有人用了,咋就花了三钱银子,请了个算命先生,给改成了杨陆。”

“杨陆是吧!待会儿跟我会庄园,把宜良修水渠的任务交给你成不成?”

“小的不敢,小的目不识丁,就怕耽误杨家的事情。”

“不识字,以后跟着先生学,你在修水渠上有些本事,以后这水渠就用青砖来造,多花费些不算什么,牢固耐用的才是好东西。”

三爷这话一说,那位管事的头上可就出汗了,都怪自己嘴贱,这事儿能随便撺掇吗?青砖的水渠,单单青砖的价格,就要高过现在的花费,自己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嘛!

两人正说着呢!魏芷晴那边也热闹了起来,打眼一看原来是丁泰辰来了。

“正好丁管家来了,咱们过去给你谋个好差事。还有这烧砖的土是从哪里来的?”

“烧砖的土多是从好田里取得,土质不好烧出来的砖也不结实。”

烧砖必须得取土,而且还得取好土,烧的砖多了,毁掉的田也多,这个杨猛也没主意了。

到了魏芷晴那里,丁泰辰也加入了他们的圈子,正在给魏家女讲着宜良的变化呢!

而魏家女的表情可不怎么好,看着这位怕是听到什么不好的消息了吧!

“泰辰,这个杨陆不错,以后宜良修整水渠的事就交给他了。这些夯土的水渠太不耐用了,以后修造水渠,全部用青砖。”

杨猛一开口,丁泰辰就知道必然是管事多说了话,这青砖的水渠他不是不想修,而是耗费太大,这两年宜良庄园本就有些入不敷出,再修青砖的水渠,那可真是要连本上仓了。

“三爷,修青砖的水渠不是不行,但耗费太大,再有就是烧砖毁地,宜良的田地多是肥田,两相对比,不若用夯土的水渠,虽说这个需要每年修整,但咱们的人手不少,不怕出力的。”

这水渠如何修造,不是丁泰辰一人定下的,而是在明湖书院,经过高手指点的,夯土的水渠虽然易毁,但成本低,修造的速度快啊!

“河里的淤泥能烧砖吗?”

“这个倒是可以,不仅可以烧砖,而且好的淤泥还能肥田呢!”

“那就把整修河道与修造水渠、烧砖,连到一起来做,这两年正好云南干旱,河道里的水量少,发动起宜良的庄农佃户,清淤!

还有宜良不是每年都会毁掉一些良田吗?挑出的淤泥,一部分用来改造历年毁掉的良田。再看看如何能遏制山洪毁田,宜良附近如果有烧山开荒的,也要制止。”

改造良田什么的,丁泰辰还能接受,可河道清淤的花费,那可是个无底洞啊!

“三爷,为了几块青砖去治理河道,是不是有些耗费了?”

“基础建设就要不惜工本,借着时节好,正好清清河道,这连年大旱,弄不好接下来几年就会有水灾的,多花些就多花些吧!无非就是个百八十万两,咱们的商路不断,这些只是小钱。”

现在杨家真是不怎么缺银子,宜良是杨家的根基,做的比别处好些也是应当应分的,再就是现在改造宜良并不是白出力。

滇西已经成了杨家的地盘,在宜良这里实验好了,总结一下得失,再把好用的法子搬到滇西去,那就是事半功倍了。

“无论是治水、修渠、改田还是烧砖,你都要和明湖书院的那帮人拿出个章程来,宜良这边用的好,等时机到了,就在滇西推广。”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