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走进林家(1 / 1)

说话间,杨辰跟着爷爷走进了生产队的晒谷场。

这个面积有一亩多的晒谷场上,晒满了黄灿灿的稻谷。

晒谷场周边堆满了脱了谷粒的稻杆,上面有七八只鸡鸭在翻着稻杆里面遗漏的稻谷。

新鲜的稻草在高温天气里,依然散发出一阵阵特有的清香。

从晒谷场的旁边走过,那股带着稻草清香的气息直扑鼻孔,让人感觉到有说不尽的舒服。

在晒谷场后面一百多米处,就是爷爷今天中午要落脚的地方。

林家的大门敞开着,应该有人在家。

还没有走近门口,爷爷就亮开嗓子大声喊道:

“亚德,有人在家吗?”

听到门外有陌生人的声音,林亚德的父亲林立文赶紧从屋里跑了出来。

“有啊,是杨阿公呀,亚德今天不在家里,你们进屋里坐吧。”

林父看到杨阿公跟着的人问道:

“后面跟着的人,是你的孙子吧?”

“是啊,他叫杨辰,是我的大孙子。今年刚毕业,暂时还没有什么事情做,我就带着他到外面来走一走。”

“也好啊,让小青年见一见世面。”

林立文也很赞同杨爷爷的想法。

杨辰紧跟爷爷的后面,走进了林家屋堂。

房子是由五间泥土房组成。

看样子,房子建成的年代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

这种房子的墙体比较厚实,有五十厘米厚。

它是用当地的黄泥土再配上少量的石灰河沙子,用木棒将泥巴冲成一板泥土墙。

也有人叫这种房子为“冲土墙”房子。

这种房子的特点是冬暖夏凉,缺点就是墙体容易有裂纹,抗拉强度较差。

在建造这种房子时,师傅会在两段墙的连接处放置竹片,以增加拉力。

这种房子,在当地也算是有点钱的家庭,才有能力进行建造。

一栋五间房子,两边的四间房子都是住人的,中间是客厅堂。

中间的客厅堂面积,相比于旁边的四间房要大一些。同时,它也是初一、十五和逢年过节,从事祭拜和供奉列祖列宗的地方。

厅堂亦摆放有几张凳子,供自家人或来客就坐。

“你们先坐着休息一下,喝一些凉开水后再去吃粥,我马上到厨房煮饭。”

爷爷放下担子,自己和杨辰坐在凳子上歇息一会儿。

没一会,主人端上了一大脸盆白米粥,还有两双碗筷。

接着,女主人又在自家的酸坛里捞起了藠头酸。

看到一大碗爽脆可口藠头酸放到桌子上,还没动筷子,杨辰的口水都快要流出来了。

杨辰在一旁自言自语道:

“还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吃了两次稀粥,又是酸品当菜。虽然开胃口,只怕是越吃肚子越饿噜。”

杨辰说的没错,吃酸消化很快,再说,一个多小时前,才在章家吃了两碗粥。

一转过背,肚子又有饥饿感了。

何况,杨辰正在处于长身体的年龄。

“立文,亚德今天不在家吗,怎么没有看见他?”

爷爷一边吃粥,一边打听林亚德的事情。

爷爷以往来到林家,都是亚德在接待他。

“他现在找到工作了,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他做工的地方是在山梨公社的饭店,也就是街上卖粉的那个地方。”

亚德的父亲林立文轻声说道。

“那也不错啊,离家又不算远,只有几公里的路程,来回也很方便。”

爷爷一边吃粥一边附和着。

“亚德在饭店做工工资不是很高,一个月也就三十几块钱这样,中午在那里吃一碗粉。但是也有一点好处,就是我们家里有多余的柴火就可以卖给饭店。一个星期卖一担柴火,一个月也可以多得十几块钱。”

说到这里,林父流露出一脸的自豪感。

“一个月能找得到四十多元,家庭的事情就好安排多了。”





爷爷在心里也是很认可亚德的做法,家里有困难,你自己不去努力解决,没有哪个会主动地来帮助你。

亚德也是养育有两男两女,一共四个孩子,开学报名读书和家庭的开支的确不小。

林父接着说道:“其实我们家的亚德也是通过熟人介绍才能到饭店里工作的。我们林姓人以前有人在过公社当过主任,后来调到县里。人虽然离开了本地,但是饭店招工时,也还有人愿意给他一点面子,帮着照顾了一下亚德。”

爷爷心里明白,家里如果有几个人读书,若没有经济来源,光是开学的那二十多块钱的报名费,同样把父母亲压得喘不过气来。

像杨辰五兄妹读书,临近开学时,也是父母最操心的时候。在筹不够报名费的时候,杨辰的父亲也只好硬着头皮找爷爷要。

几个人正在说话时,林亚德的母亲已经从自个的菜园里割回了韭菜和苦麦菜。

绿油油的蔬菜装满了大半个菜篮子,这些鲜嫩欲滴的青菜,都是从自家的菜园里采摘回来的。

家里来了客人,也可以说是拐弯亲戚。你总不能叫人家只吃几碗粥,就简单的打发走吧。

说到林家与杨家是拐弯亲戚,的确没错。

因为杨辰的舅娘就是林亚德的姐姐。

也就是说,林家是杨辰舅娘的外家。

林亚德的母亲姓李,叫李玲,是杨辰外婆的亲家。

凭着这一层远房亲戚关系,李玲自然也不敢懈怠杨辰爷孙俩。

至少,要煮上一锅饭,让这爷孙俩饱餐一顿。

今天中午的菜谱,她计划安排一个鸡蛋炒韭菜,炒一碟空心菜,一碟黄豆,再加上一个苦麦菜煮清汤。

没过多久,这三菜一汤就上到了桌面。

在经济环境并不是很好的条件下,有这样的菜肴来吃,已经算是很丰盛的了。

所有的菜都煮好后,女主人李玲招呼爷孙两人入席。

走了半天的路程,杨辰的肚子早就有了饥饿感。

在往自己碗里装饭时,他把自己的饭碗装得满满当当,生怕肚子填不饱一样。

李玲看到杨辰碗里盛的饭,知道他准是饿坏了。

她笑吟吟地对着杨辰说道:“小杨弟,今天中午你尽管放开肚皮来吃。我刚才下米做饭时,特意多煮了一点,吃不完可以喂鸡鸭。”

“前几天我们家的几亩责任田刚收割完,现在吃饭填饱肚子已经不成问题。不像你们在农场外面,每个月就定量拿四十斤米,又是做体力活的人,那点口粮哪里会够吃啊?”

家主林立文带着几分自豪的口气说道。

“我们农村自从开始进行承包到户责任制以后,农村人种的田因为管理到位,舍得施肥,产量比以前高了,每家每一户家里面的粮食也多了起来。人吃不完,还可以喂养一些鸡鸭鹅,平时也有一些鸡鸭蛋来改善生活。”

爷爷经常出门,他也知道,当下农村的生活要比农场的职工过得稍微滋润一些。

“以前还没有进行家庭联产承包,家家户户都讲粮食不够吃,每年要吃两三个月的杂粮充饥。现在,我们种一季水稻就够全年吃了。第二季种的粮食就可以拿去市场销售或自己养一些六畜,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女主人李玲说出了家里的一年产粮情况和养殖计划。

在不知不觉中,几个人便把桌上的饭菜一扫而光。

“杨阿公,今天打算带你的孙子到哪里去,是不是在这里住一晚呀?晚上我们再弄一些丰盛的菜谱。”

家主林立文客套地试探了一下。

“我们两个就不在这里住夜了,吃了午饭后,还要赶路呢。你们能够煮一餐中午饭来招待我们爷孙两人,心里面已经很感激了。”

爷爷知道,现在正是“农忙”阶段,家主也要帮手做一些农活。

农村人一辈子都是闲不下来的。

人家那样说,其实是相当于下“逐客令”了。

当然,自己也要识趣一些,不需要让人家把话说得那么明白。

最新小说: 神秘复苏:我两条途径成神 绛苏念:终忆绝城系列之一 不朽国士:从逆向工程到为国铸剑 明末:我,李自成,重夺天下! 半岛:我才不想当偶像 华娱之一番为王 我能回到过去怎么办 吞噬星空:肉身成圣 心愿归宿 我家娘子有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