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科幻灵异 > 三国之妖才 > 第六十六章:局势逆转

第六十六章:局势逆转(1 / 2)

“臣启奏陛下,孔大人此言论实乃不忠不义之言论,许都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此事,身为孔子之后,居然行此言论,请陛下明察!”吕睿拱了拱手,向刘协一拜。

“孔大人,此言论?”刘协愣了一下,没有想到吕睿居然会来这一手,后发制人,将刚才攻击曹丕的孔融变成了批判之人。

“回禀陛下,此言论确实出自融之言语,只不过此融与诸位友人议论亲子之情而已。吕睿此言实属无事生非,混淆视听,请陛下不必理会。陛下,臣下认为此事可以搁置再论,曹丕之事应该才是今日朝议的主题。”孔融立马站出来反驳吕睿,不要用一招转移视线就想不处置曹丕。

“好,孔大人,既然你要处置曹将军那么请问孔大人,曹将军到底犯了大汉的哪一条律法,应该被问责?若无违法,孔大人的处置依据又是什么?”吕睿微微一笑,既然孔融讲曹丕,自己就和他讲曹丕。

杨彪一听吕睿发问,就知道吕睿抓住了曹丕问题的核心。孔融败局已定了。大汉的律法才能是处置曹丕的依据。

中国各朝各代的律法都有差别之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遇不明,问经典!通俗的讲法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激起了众怒,众人认为他违法的时候,官府就要处理了。

但是古代的法律是不完善的,很多事情处理的依据法度不严。或者有违道德情理,这时候为了处置罪犯,朝廷官员喜欢用的方法就是查古代的经典,圣人之言,用圣人之言给犯人定罪,这也是古代司法的一个有力补充。

遇不明,问经典是出自于汉代的司法习惯,创始人就是大汉能吏张汤了。大家都知道汉武帝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其实董仲舒并没有这么大的作用,汉武帝时代的人也不怎么买账。所以儒术推行得很慢。直到张汤的出现。

张汤是廷尉,每日都是在处理案件,当然遇到了不少棘手的案子,而这些案子在大汉律法之中有难以找到判案的依据。这时候张汤就会用儒家的经典来作为判案的标尺。

最著名的就是张汤审杀母案!张汤治下有一名老王头。老王头有钱。娶了一房年轻的媳妇。但是媳妇不守妇道,与姘夫害死了老王头。老王头儿子不服,杀死了继母。

按照大汉的律法。亲生母亲不在了,继母就是亲生母亲。所以老王头的儿子应该被处斩首,犯了杀母之罪。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个不公平,可惜大汉律法里面没有相关的解释。

张汤就想到了用经典来判案。根据儒家言论:母不仁,杀夫,子报仇,不罪!这一条理论来判处老王头儿子无罪。经过这样的审判,儒家才被大汉所接受,成为了正统的学说。以后遇不明,问经典就是古代判案的惯例了。

“这?”被吕睿一问,孔融愣住了。确实曹丕没有触犯大汉的任何一条律法,大汉的律法没有这样规定,将帅不可以牺牲士卒的生命,也没人将帅见死不救将获罪的律法。这是一个空白!

相反的,刘秀当年曾言:将在外,遇紧急之事,可不从君命。这是刘秀说过的话,被史官记录下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曹丕不仅没有罪而且还有功,因为他遵循了刘秀的遗言。

“哼,曹丕此人心狠手辣,身为一军统帅,居然不顾士卒安危,见死不救,有违仁义之道,罪责当诛。”孔融没有什么反击的依据,只能拿曹丕心狠做文章了。

“哦?那么孔大人也认为曹将军并没有违背大汉的律法,那么曹将军为何要受到处罚,甚至处斩?”吕睿见到孔融一步一步地往自己的口袋里钻,心里十分地高兴。

“圣人有云。”

“哈哈哈哈,这是可笑,孔大人也配圣人有云?”

“若睿没有记错的话,孔大人的先祖也是一位圣人,但是孔大人的眼中父亲只是一名发情的畜生,母亲只是一个不会动的瓶子,孔大人可有尊圣人之言,若是没有,孔大人此时言语圣人之道,岂不是荒唐可笑?”吕睿没有给孔融说话的机会,直接质问孔融。

“吕睿,你?”孔融此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毫无办法反击吕睿。

“臣启陛下,孔大人之言论确实罪大恶极,此罪大恶极之人岂能提供任何指控与证据来证明曹将军的罪过?请陛下恩准,将孔大人之人证与物证退朝,不能作为此次对曹将军的指控。”满宠见机会来了,就站了出来向刘协提出了一个建议,一个要命的建议。

杨彪在一旁听了满宠的话,心中叹息,没有办法,吕睿将大汉的律法都玩熟了,看来此次不仅搞不死曹丕,搞不好还会让孔融也搭进去。

历代执法者都讲究言行合一,不得以罪身来执法。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执法者不能有污点,不能犯法与违背道德,无论触犯什么法触犯什么道德。

遇不明问经典其实就是一种用道德来处理案子的方法,现在孔融本身都不尊父母,不讲基本的道德了,那么他就是一个有罪的人了,一个有罪的人来提供证据来指证另外一个犯法的人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执法而不守法,就是一个屁!

最新小说: 我在仙界富甲一方 第一婚宠:厉爷娇妻太会撩 出阳神 穿越不穿补丁裤,我在民国当首富 黑希竟是量子之海中唯一真神 【综英美】复活点竟是我自己! 封灵师笔记 乱世逃亡后,我成了开国女帝 方圆的古代生活 多次元帝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