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科幻灵异 > 行者玄奘 > 第九章 付汝般若舟3

第九章 付汝般若舟3(2 / 2)

他清秀的面庞显得恬静淡泊,一袭宽大的僧袍被这浩荡的晨风吹得鼓荡起来,呼呼作响,竟与周遭幽静的山林,清亮的鸟鸣,极为和谐。

眼前,群山绵延如海,似佛法哲理般浩瀚广阔,又深遂莫测。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仿佛也沁入到群山巍峨的形态之中,引证着自然和人生的不可思议。

就在这波动的山间雾霭之中,玄奘轻抬衣襟,趺坐下来,进入禅定。

他背后的那座山间小庵,在清晨的雾气中似隐似现,如同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努力地挣扎,想要挣脱大地,向无限的太空飞翔,寻找永恒的栖身之地……

一个多月后,玄奘感到自己对梵文以及这部短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

这是玄奘一生中翻译的第一部佛经,这部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经典!

伊伐罗称其为《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玄奘将其译成汉语,命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

《心经》

此经据说极为灵验,因为在后来的西行路上,玄奘经常把这部《心经》拿出来背诵——

每遇厄难,便忆而念之四十九遍,皆获护佑,有如神助。

其实,单用灵不灵验来评价这部《心经》,实在是贬低了这部经。

这是佛教经典中篇幅最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之所在。从它转梵为汉的那一天起,千余年来一直流传不衰,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小说《西游记》中唯一原文抄录的一部佛经!

《心经》的汉译本有十一个版本,常见的有七种,名称各不相同。

在这些译本中,以玄奘的译作最为通行。其文字简洁流畅,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易于持诵。在中国佛教各宗各派中,皆被选入朝暮课诵。

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是佛教徒和居士们的必诵之经,甚至很多民间人士也喜欢诵读。

很多人以为,《心经》是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在长安城组建译场时翻译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在李世民病危时,玄奘专门为弥留之际的皇帝翻译的。

但是,近些年来的发现,否定了这个说法。

由于奘译《心经》最为简短也最为流行,所以历朝历代有很多人都喜欢抄录,这些人中不乏名人。据说抄写《心经》有大功德,因而有很多帝王和学者都曾专门手抄《心经》,流传于世。

而最近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心经》,是唐代着名书法家欧阳询抄写的。

这部《心经》的手抄本流传至今,落款上清清楚楚写的是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35年。

玄奘于贞观元年秋天起程从长安出发,直到贞观十六年才起程回国,贞观十九年到达长安。而欧阳询则在贞观十五年,也就是玄奘回长安的前四年就已经去世。

也就是说,这部流传千年举世闻名的《心经》,乃是翻译于玄奘离开长安之前!

事实上,到贞观九年欧阳询抄写《心经》之时,这部佛经的中文版已经在全国大规模流行了。而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要使一部作品大规模流行,是需要时间的。

奘译《心经》有很多显着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去掉了佛经中必有的序分与流通分。

这么做,一方面更加突出了经文的主体内容,另一方面又模糊了具体的说法境界。

或者说,他根本就是要让人们将这部经当作咒语来使用。

比如,遇到危难之际,一张口:观自在菩萨……要比一张口:如是我闻,一时……来得更加直截了当,信仰的愿力也会更大。

这也间接证明了此经是玄奘独立翻译的,而不是通过译场。否则他决不可能将序分和流通分整个去掉。要知道,他译场中的那些助译大德可不是摆设。

第二个特点是精练。

全文只有260个字,以七个“空”字接十七个“无”字,高度凝炼了佛学真谛,诠理深奥而又微妙。

比如梵文原版中有这么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

眼睛能看到的形相是空的,虚空正是形相。形相与虚空没有不同,虚空与形相没有不同。形相,是那些虚空。虚空,是那些形相。

玄奘的译文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将色与空的关系干净利落地表达出来,而且朗朗上口,易于持诵。

前面那句梵文本的后半部分:“形相,是那些虚空。虚空,是那些形相。”玄奘略去不译。

因为玄奘的译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已经把这层意思表达了出来。

而且梵本原文的这句话也有不确切的地方,“形相,是那些虚空”,这句话没有问题,但说“虚空,是那些形相”,就不确切了。虚空也可以是感受、思想、潜习、认识等等。

最新小说: 九龙抬棺 失忆公主请小心 相亲当天和豪门大佬闪婚了 瀚海唐儿归 会生火的小猴 血医 非正常生物幼儿园 神不爱世人 狼人恋爱手册 末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