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35节 卫国危机

第35节 卫国危机(1 / 2)

赵武有条不紊地努力将他的世界和平梦给实现了,但这个时候,卫国出事了。

卫国是一个老牌传统姬姓中原诸侯,其祖上卫武公还曾做过周王朝的卿士。但卫武公以后,卫国便逐渐衰落了。晋国与卫国之间也是恩怨交织的,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时,曾经流亡经过卫国,结果得到卫国人冷遇。晋文公出兵伐卫后,接下来借伐曹、救宋,并于城濮大败楚军,称雄江湖。

从此,卫国便彻底归顺了晋国,并且在晋国诸多小弟中,表现的是一个死心塌地奉晋国号令的中原诸侯,参加了任何一次由晋国主导的国际会盟,参加了任何一次由晋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尤其是在晋国教训齐国的历次战役中,卫国都忠心地追随着晋国。

在卫国的对外政策中,能够始终对晋国忠心,这与执政大臣的执政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时候的卫国执政大臣,正是孙林父。孙林父坚定贯彻着追随晋国的路线,使卫国成为晋国的铁杆小弟,所以上百年来,卫国也得到了晋国强有力的保护,在国家发展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利益。

对卫国这样的国家,晋国本来是很放心的,但不料卫国国内却出事了。出的事,也正是国内发生了政变。引发政变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执政大臣孙林父太强势了,自认为与晋国关系融洽是自己的功劳,所以也不把国君放在眼里。

卫国国君卫献公当然也不愿卫国就被你孙氏给掌控了,于是国君与执政大臣之间便起了冲突,冲突的结果却是卫献公失败了,被赶出了卫国。

卫献公无奈逃亡去了齐国,孙林父干脆就另立了一个国君,这便是卫殇公。这是公元前559年的事了。

卫国大夫们对孙林父是敢怒不敢言。卫国朝政由孙林父一手操持,当然也引发了内部矛盾,另外一位牛人宁喜最后与孙林父起了矛盾,他选择将卫献公给迎回国来。

宁喜跑到了齐国见了卫献公,卫献公对孙林父非常怨恨,他对宁喜说:“臣逐国君,孙氏太过分了。如果大夫你能够将孙林父给赶跑了,那以后寡人与大夫你共享卫国。一切国政,均交由大夫,寡人只管一个祭祀即可。”

孙林父赶跑了国君,另立新君,按理这是一种非法行径,是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晋国作为诸侯之长,应该出面主持公道。但这个时候,晋悼公正患着病,这事便拖了下来。

令卫献公郁闷的是,他被赶跑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居然病逝了。继位的晋平公又是一个小孩,大权全部被荀偃、范匄掌握着,其余的各卿大夫又非常低调。再加上,晋国当时重点要对付齐国,所以,卫国的事便被拖了下来。

被拖了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孙林父与范匄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孙林父正是凭借着自己在晋国公卿大夫中的良好关系,根本没把卫献公放在眼里。反而是那位本来便非法即位的卫殇公,在孙林父的强势执政下,坐实了卫国国君的宝座。

什么意思?那就是晋国承认了这位非正常途径即位的卫国国君卫殇公。这把尚在世的卫献公当什么了?卫献公对晋国很失望,当然最多只能是伤心失望,你现在都流亡去了齐国,还能做什么?能做的便是对孙林父的痛恨。

既然你晋国不顾什么江湖道义了,那寡人便亲自动手。在精心准备了十余年后,公元前547年,卫献公在大夫宁喜等人的帮助下,杀回卫国,一举干掉了卫殇公。

孙林父见势不妙,便逃亡去了自己的封地戚邑。孙林父知道,凭自己的这点族兵,根本不可能是已经复辟即位的卫献公所率的卫军对手。老谋深算的孙林父祭出了绝招:向晋国求援,条件是愿率孙氏全族及其封地戚邑归顺晋国。

晋平公一看,哟,天上掉大馅饼了,戚邑那可是世界闻名的重镇啊,有人来降自己还送了这么一大块肥沃的土地,这当然是好事了。

晋平公下令接收戚邑,交派军队驻扎。

赵武大惊,他知道这本是卫国家事,晋国老早就应该管管了。但作为诸侯之长的晋国,居然是以接受贿赂的形式管卫国这样的大事,实在不妥。但是国君已经下令了,他作为执政大臣,只能按照国君的意图办。于是,分派军队守戚邑。

卫献公也是气昏了头,国土居然被臣子送人了,你个孙林父,不把你灭了寡人不姓姬姓丫去。

卫献公举大军攻打戚邑,戚邑此时名义上是晋国国土,但那是刚接受了卫国大臣孙林父的贿赂得来的,赵武的派兵驻守,那也只是有限的一点兵力,更没想到卫国居然还举重兵来攻打。结果是戚邑被卫军攻破,负责守卫的晋军将领不幸战死。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