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红尘客栈二三事 > 第二十七章 六大区,威州城当下格局

第二十七章 六大区,威州城当下格局(1 / 2)

除了这三个区以外,威州还有皇浦区、靖远区和新区三个区域。所谓靖远区,地处城西和城南的一部分,主要居住的大都是一些外地来这里发展的商户和富豪,是整个威州城税收最高,人口也最杂的一个区。但由于这里的人来此大都是为了求财,想着能在京师脚下闯出一片天地,大都没什么心思搞什么幺蛾子,所以这个区的治安一向安稳,从来没出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大乱子。

而新区则是大概五年多前才开始规划的。威州城占地面积极广,许多地方的城墙在早期来不及修缮,大都只是用粗草烂泥随随便便糊弄垒起来的。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悉心规划和发展,威州城的基础已经日趋完善,可城市在规划的同时却挡不住人口的疯狂增长。

早些年由于广元、驻马和萧南三个区的人口呈指数式增长,导致广元和驻马两个区的城墙一扩再扩。反而忽略了城南和城东的修缮工作。好在在这两处居住的不是富豪贵绅就是豪门贵族,大都有能力建起一座不错的宅子,加上各家府里的家丁下人和护院,自保基本上问题不大,所以历代太守都把重心放在了城北和城西的城墙加固方面,对这两处有些疏于照顾。

然而随着近些年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商户和权贵越来越多,皇浦区和靖远区的面积也开始渐渐地不够用了。为了解决这有些病态的人口增长问题,历任太守都曾多次上书大内,请求朝廷下旨暂缓外地人口来威州城定居。

可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来到威州的世家大族和富商豪绅们别的或许不足,但钱绝对能管够。他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财,自然也免不了时常的上下打点。近些年来,朝中的不少官员身后都有着至少两三家富户支持着,自然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解决方案。所以不管历任太守们如何努力,这人口增长的问题还是始终没能得到妥善的处理。过了差不多三五年的样子,两个区已经完全饱和,再也装不下更多的人口了。

可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城满了不打紧,我们就在城外头寻个地界住下了,住在皇城脚下,多多少少也能跟着沾点儿光不是?秉承着这样的迷信思想,凡是在外头发了些小财的人都想到这儿来沾一沾帝气,盼望着能借此让自家的生意更上一层楼。

久而久之,威州城外就出现了大大小小不下三十个新建的庄子。由于地处城外,不便统计,早些年威州城的税官们为了查税是费尽了心思,跑断了双腿。可毕竟这些庄子大都地处荒郊野外,想藏几个人头和物件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少了人头,少了货品,那上的税自然也能少上一些。这道理大家都懂,有一家这么做了,其他人家也就跟着开始依样画瓢,几年下来,这些庄园的税收就从来没清楚过。

税官们对此头疼不已,太守大人更是心烦意乱。须知一个国家的税收可是重中之重,说是国之根本也不为过。若是让上头的官员发现了这其中的纰漏,派下专员过来检查,那到时候麻烦可就大了,一旦涉及税务问题,别说一个小小的太守了,就是当朝首辅都得人头落地啊!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皇浦区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当朝圣上东阳杰在位三十年,先后经历了洪灾、大旱和多次兵乱,国家可谓是内忧外患层出不穷,朝中的臣子更替也远胜于历朝。短短十数年时间,当朝首辅就换了五个,除了前朝太傅吕大人确实是由于身体原因告病请辞以外,其后的三位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贬黜下去的。当然,身为首辅,位高权重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过往被贬的这三位首辅无一例外,全都落了个革职抄家,满门问斩的下场,可见首辅这个位置,确实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稳当的。

不光是首辅,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个个都每日心惊胆寒的,生怕一着不慎就被陛下拿出来当作典型给处决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朝中正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换了不下四五十人,往下更是不计其数。这有人下去了,自然就得有新人来补上空缺,长此以往,京师内的官眷家属们也渐渐多了起来,说句不夸张的话,京城里随便落下片树叶,少说都能砸到两三个富贵人家。

急剧增长的权贵人口和圣上的铁血手腕折腾的朝臣们苦不堪言,渐渐的,就开始有人把目光放到了地处京师脚下的威州城。

众所周知,威州一直以来都被许多军旅世家视作镇国宝地,一个个都削尖了脑袋想举家搬到这儿来。过去那些文官们还不甚理解,甚至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毕竟好不容易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了,能把家眷们都接到京城来住那才是真正的风光荣耀呢!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