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抗日之超级战神 >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战后余波(一)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战后余波(一)(2 / 2)

待11月2日部队抵达戴家山渡口之时,所部的伤亡也统计出来了。

从叶集南下到现在,他们和日军又打了两仗,歼敌超过四千人,自身伤亡八百余人,战绩辉煌。

只是,眼下所部的兵力再次减少到了不到一万五千人了。

想想从太康整军到现在不过三个月的时间,第42集团军巅峰时期六万八千人,加上后期补充的一万余人,前前后后近8万大军,但现在只剩下一万五千人还能动,另外还有两万六千人的伤员,总兵力不过四万一千人。

也就是说,这几个月的时间,所部阵亡超过了四万人。

此外,那两万多伤员里面,至少有30%因伤致残,就算是痊愈之后也不可能返回战场了。

如此算下来,第42集团军的伤亡达到了惊人的80%,说是伤亡惨重都是轻的。

因此在看完参谋部的伤亡统计之后,马铮除了心痛之外,更多的还是骄傲。

这就是他马铮训练出来的部队,这就是他的兵,伤亡如此惨重却依旧战意十足,这才是真正的精锐。

要知道,一般来说,在古代冷兵器作战和医疗后勤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士兵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十作战体系就近乎崩溃,百分之三十基本就是极限了。

到了近现代,重火力武器成为主角,杀伤力和冷兵器不是一个档次的,士兵伤亡率也大大提高。

普遍情况下,一支军队的伤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大概率就会失去战斗力,百分之三十也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伤亡可承受度划分界线,超过就不行了。

这个数字似乎并不大,整体上来看还留存有大部分的兵力,为什么就会被视为失去战斗力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军队指挥和训练问题,对于大部分的军队来说,“失去战斗力”就是军官下令撤退休整,因为战场的伤亡率太高,会直接导致士兵士气下降,内心趋于崩溃。

战场上虽然腥风血雨,但是也不能直接让士兵冲上去白白送死,所以军官往往会根据实时的伤亡率做出下一步的指挥行动。

第二个原因就是军队的构成和编制问题,打仗是高强度、长时间的消耗,所以后勤是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中真正能够直面敌人的一线战斗力比例大约在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要么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后勤人员,要么就是一些后方支援的技术兵。

在二战中,德国军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德军的步兵师编制大约在17000人,分为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这些都全是前线战斗人员。剩下的就是指挥部、通讯营、医疗部队等,这些都是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

主战力步兵团有2500人左右,3分步兵团也就是将近7500人,步兵比例算下来正好是一个步兵师的40%。当德军的伤亡率达到30%后,这支步兵师差不多就失去了战斗力。

当然了也有例外,同样是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却不是仅凭伤亡率就能够一槌定音的。眼下的日本奉行军/国主/义,战死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且日本军队的编制也和西欧不尽相同,步兵师团在27000人上下,其中一线步兵团大约15000人,比例超过了师团总人数的一半,也就是说日军的伤亡率高达50%也能继续冲。

但是国军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师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更是凤毛麟角。

第42集团军能做到这一点,说实话真心不容易。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马铮并不在意军委会对他的嘉奖,但是为了麾下的将士,他还是来到了武汉。

不为别的,他的为麾下的这些官兵考虑,绝不能让兄弟们流了血之后还要流泪,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的。

好在这一仗他们虽然惨重,但是却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甚至于可以说是在战场上力挽狂澜。

所以,不管蒋委员长是不是真心想要嘉奖他们,这一次他都不能亏待第42集团军,不然的话,那他就是苛待功臣,以后谁还会给他卖命。

马铮相信,以蒋委员长的精明,自然是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

更何况,他还有蒋欣瑶这个“贤内助”,所以不用想,这一次回去之后,不管是第42集团军还是他自己,都会得到蒋委员长的礼遇的。

不过这并不是马铮最看重的,此次南下,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保住武汉城。

虽然过程艰难了一些,部队的伤亡也大了一些,但不管怎么说,武汉城最终还是保住了,这才是最令人高兴的。

想想从今年二月初离开苏木山,到现在也已经足足9个月的时间了,也是时候返回察哈尔了。

当下马铮决定,等到此次授勋结束之后,他就立即向蒋委员长辞行,返回绥察地区!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