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鬼谷神谋 > 第三百七十六章朝堂弄权

第三百七十六章朝堂弄权(2 / 2)

楚王展开一看,脸上还是露出一丝微笑,细细品读,以示对此事十分重视,可脸上却又隐现忧虑,紧接看完呈报,又再看了一遍,这才抬头看着令尹子西再恢复和颜悦色之态。

“这个白城主也是心系我楚国安危,人才到巢邑三城不久,这治城方略就已呈报上来了,也够迅速的,值得其它城主学习效访。

这呈报针对巢邑三城利弊,旨在稳固城防,安抚民心,增加三城民众,让楚国流离百姓回归,再开荒拓土,增加百姓收入,实是利国安民的好办法。

削减三城富裕权贵农奴大家的家奴,赐予新回归三城百姓与独立身份,再开恳荒地与他们耕种,让他们真正成为楚民,光凭这一点就让本王十分欣慰,身为王族世家公子,能如此体贴百姓,实是不可多得。

本王想我楚国虽地域广阔,可一旦与列国发生纠纷,以至交战,边境城池,那些大富农奴之家,见风使舵,望风而逃,反而守城的全是那些农奴,可城一旦破了,这些农奴就会成为流民,成为胜者的奴隶。

每次大战之后,那些失了城的百姓、农奴实是苦不堪言,有家难回,让本王心酸心寒,自责难当。

白城主此举甚得本王心意,也是安民的好办法,看来白城主也下了一番苦心,对巢邑三城真是用心经营。

只是他想就地征兵囤于三城,以防将来吴楚再次交兵,这样可以稳固三城防守,制止吴军西进,这一点似乎有违楚国一贯征用兵之规矩,也有违祖上外臣不可拥重兵之法。

子西叔父,你是楚国百官之首,在外为楚国元帅,在内则是相国,掌楚国军政大权,你来说说对于此点,有何见解?”

楚王一直以一种晚辈尊重长辈的态度,首先问询令尹子西,而且脸色表情,似乎是才刚刚收到时此呈报,所以也一时难与决定。

“回王上,白城主此举也是一心为楚国而谋算。

刚才王上所言民生之略,实是三城百姓之福,老臣也无异议。

至于三城自征兵甲再囤兵三城,以作边境防务之用,若从祖上规矩来看确实有些不妥。

可老臣经历三朝,细数我楚国赢弱教训,实也感怀良多。

楚国地域广阔,一旦与其它列国有争,战事一起,皆举国调兵,耗时长久,可纵观楚国周边列国,都以骑兵、水师为主,纵横千里不过十数日,兵贵神速,攻无不克。

而楚国呢,只要边境一开战事,实有远水不解近渴之危,边境城池在敌军铁骑之下,难能防守,更别提等候援兵。

而列国之交,以利为重,列国之间,无永远的朋友,一时利得,一时为友,一时利失,化友为敌。

吴国这百年来得晋国相扶持,国力大盛,与楚交恶多年,此时吴楚交好,也不得不防着它日吴王野心难控再次与楚为敌。

而刚才所言祖上规矩,实与现如今大周天下形势不符,也该势随时变。

想当年吴国不开国门,穷困不堪,楚国先祖连兵事都不愿与吴相伐,可这些年吴国改换门庭,革兴旧制,重用异性贤臣,国力随之大增,在列国之中也是强有匹敌。

特别是重用孙武,强军富国,与列国历经百战,从未有一败迹,如此强盛,纵是当年先祖庄王时期也无此殊荣。

吴国之所以能如此,也在于吴国能改祖上之规,不忌异性贤才,不仅不忌,而且把一国军力交与异性,就连远在南方的越国亦是如此。

异性族人只要忠于楚国,为楚国而谋,想来用之亦可兴盛楚国。

若巢邑三城自征兵甲,再囤兵三城,就算吴与楚再交恶,吴国出兵,那三城兵力可随时上阵,守得一时,就可等待援兵。

若楚国大军与吴国交战于边境之上,至少也避免前王之鉴,让吴国大军长驱直入楚国境内,在楚国境内交战,大祸于楚国百姓,直接祸国而殃民。

一次大战,战火焚烧数月,至楚民流离失所,毁村灭寨,楚国十几年都不能恢复元气,这就是因我楚国兵制所限。

此次难得白城主以楚国为重,为保楚国边垂,提出此策,实是忠心可鉴,老臣以为此法可允。”

子西长长的一席话也是说得十分中恳,从历经三朝的教训说起,再从列国革兴的大计来论,此举都适合于楚国。

此番言论虽然未出乎王禅意外,可如此分析得体,也让王禅欣慰。

楚王听完,见子西微咳,脸上十分关切。

“来人哪,为六位爱卿上茶。”

楚王说完,这才脸带微笑,十分满意的样子。

“子西叔父所言甚是,正所谓时也势也,祖上的规矩也应因时而变。

当年制订此规之时,那时我楚国刚被封王,在列候中是第一强国,那时的大周天子威仪四海,四海之内诸侯无有不服,列国之间也友善来往,可这些年来,大周天子也是守着阵规陋习,以时不进,这才慢慢难与服天下诸侯。

而天下诸侯也因此各自为据,征伐不断,实是自残自伤之行,我楚国也需有自保之策。

想当年大周开朝,封七十三位列侯,其中只有十二位异性列侯。

那些大周王侯一直不思进取,疏于革兴,几百年来,现在再看大周天下,又有几个天子王侯?

正是顺时势者得生,逆时势者亡的道理。

楚国封地广阔,可这些年却被小国欺凌,究其原因就是楚国历代先祖墨守陈规,疏于变革,若不图变,楚国危亦。

此次有白城主提出,本王十分欣慰。”

楚王说完,算是先肯定了白公胜所提的治城方略,可他却并没有说出肯定的旨意,却还是看了看子西,以及中间空着的子基座椅,再看了看子闾。

“子闾叔父,你对此可有异议。”

子闾一听,脸上露出点笑意。

“回王上,臣下对此并无异议,白城主所提实是对楚国利国利民之大计。

只是只是——”

子闾说了一半,却并不明言,而是看着身边的子西。

“四弟,王上问话,你说了一半就不说了,身为长辈成何体统,你这样看着我,难道我脸上写着什么旨意吗?”

子西也是没好气,他知道这个弟弟向来没有主意,当年昭王传位于他,他竟然也敢接了,只是后来子西把形势讲与他一听,他才吓得主动去越国接回楚王,此时说话也是吞吞吐吐,让子西恼火。

“回王上,臣下在想的是三哥,他现在出使吴国,若此三城自征自囤,会不会让吴国夫差觉得楚国无心交好,就此为难三哥,反而不利于吴楚边境稳定。”

子闾听得子西训斥,这才把刚才的话说完。

楚王一听,也是手抚下巴,沉思不语。

“王上,此三城皆得益于左相大人之利,想来左相大人定然有解吴国疑惑之法,还是请左相大人说说再行定夺吧!”

子西见楚王在犹疑,毕竟刚才子闾所说的正是可能导致的不利结果,若楚国同意此治城方略,那么一旦让吴国知道,那么就会觉得楚国没有交好的诚意,为难于此时出访的子基。

而子基也是楚王的叔父,所以楚王才如此忧虑,如此犹疑。

而子西当然也考虑到此后果,但他觉得此三城得益于王禅而收回,与吴国交好之事,当然还是交由王禅来解决,况且王禅对吴国新王有恩,也是最适合解决此难题之人。

楚王一听,这才看着王禅道:“本王险些都忘了左相大人在吴国期间一直与吴王夫差相交甚好,而此三城也是因左相大人才得以回归,不知左相大人对此有何看法?”

楚王此时表现得没有主意,当然还得问询王禅了,而这也只是做个所有朝臣来看的把戏而已。

这种大事,一直都只由王上与令尹定夺,毕竟王禅再能也是异性之人,并无发言之权。

若说王禅支持,会让人觉得他有意对抗楚国王族,若是不支持,那么王禅口口声声的中兴楚国就会被人耻笑,所以楚王绕了个弯,再借子闾之口把事引向子基,再由子基的安危,引向吴国与楚国的交好之上,再引向王禅,这样事情就顺理成章,王禅纵是同意与否都不会有人再苟言王禅了。

这一切其实楚王早就谋算好了,王禅也是十分佩服。

他善于谋算大的形与势,而楚王却功于心计,刚才上茶之时,在子基的茶几之上也同时摆了果品与茶水,这就是意在提醒一边的子闾,因为只要子闾一侧目看着楚王或者子西,就会看见子基桌上的茶水,这样子闾就会因此而想到他的三哥子基,那么他此时说起此事关联之处,也然也可以表现得兄弟情深,更不会让人觉得他毫无见解了。

而他刚才说了一半,听子西训斥之后再说出自己的观点,也让人觉得他先有大局之念才会考虑兄弟私情。

王禅看在眼中,心里却是感叹身边的申公,还有端坐正中的楚王,只有他们这种历经考验之人,才真正算是善于朝堂弄权,而相对自己则要稚嫩得多了。

楚王明明知道王禅的主意,可却一直不问王禅,而且当子闾说完之后,表现与最初的兴奋完全不同,一副尊重长辈,在为国为民与保证叔父安全两边考量。

再通过子西,毕竟刚才子西说得如此多的大道理,若是不坚持,那么子西百官之首的面子就会有损,而解决此事,子西却也没有可靠的办法,毕竟对于吴国新王夫差,他并不了解,而这朝堂之中,也只有王禅最熟悉。

并且此事实也是十分头疼之事,昨夜他已答应了梦魇之人,没有反悔的余地,而且对于白公胜此举,他也是抱着一咱别样的心态。

他想依靠白公胜稳固权势,却又不得不防着白公胜,而也如他昨夜所说,白公胜野心初露,若同意他的此治城方略,那么无异于把白公胜推向一条不归路,这或许也是他想看到的结局。

所以他十分支持白公胜的治城方略,同时也是给足了王禅面子,既算还了王禅之情,又算是给王禅出了一道难题,那就是因此治城方略给吴国带去的疑惑和影响。

可他不知道的是,王禅等的就是子西的为难,等的就是楚王亲询,而且如此亲询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P>

最新小说: 多子多福:这个世界美女太多 黄昏议长 娇气,但软饭硬吃[快穿] 诸天星主 弃子修仙录 林枫林香儿 弃婿逆袭 第一仙皇 林北辰木心月 四海烽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