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鬼谷神谋 >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争

第五百八十八章儒道之争(2 / 2)

许多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神学,其实并不客观,毕竟在春秋之时庄子就说过,人之有穷而道之无穷,以人之智力是无法完全参透天地宇宙之道的。

而那些神学的崇教,其实就是一些能悟道之人,他们在悟解一些道理之后,却也无法再往前探索,所以在一个当时人的极限领悟之沿立下一个碑,让世人以此为界,尊其为神。

可中国的道家却并非如此,不在悟道的路径上设任何界限,更不设任何人,以成为后世之人所朝拜的对像。

所以老子书道德经,老子从来不会把自己尊为神界,而开篇就言明,道可道非常道之理,道不可言,就说明道家无神之说。

老子道德经,以道为先,德为次,是因为道为天地之道,不可言之,无穷而无尽。

而德呢则是,依着天地之道,世间之人应守的德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道转换在人的身上,就是德,所以中国文明里,以德为先,其实就是遵道。

一个人有德,说明其行为礼仪是符合道之标准的。

道家与道教有别,道教与其它宗教一样,以老子的道德真经尊,尊老子为道之始祖,是后人尊其为仙。

至于其它的神仙,则是在此基础之上演化而来,这本就有违老子道德经的宗旨。

国外崇教是自称为神,神造世人,而中国则是人造神,能悟道者被尊为神通,正好相反。

在道德经中,老子有三不敢,一焉勤,二焉俭,三焉不敢为天下先。

最后一句,就像一滴水面对一片海洋一样,不敢说自己有多大本事,不敢在道之面前显摆,这是因为道之无穷,因为老悟道而知道,才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才不敢为天下先。

这是个人认识,在王禅拜师的时候,这些东西会有详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持续跟进。)

“小先生之说,实在十分新奇,老夫也习得易理,却难解其意,若依小先生之说,易理非是让人知道处世之道而是让人能解天地之道的钥匙,让老夫有些提壶灌顶之惊。

老夫一辈子也未曾想过,当年轩辕黄帝留下此书,竟然不是教化于人,而让给后世之人留下通解大道之法门,实有惭愧,老夫妄读易理半辈子,在此谢小先生教诲。”

“易有谦卦,上地下山,山在地下,藏峰于地,不露形迹不显峥嵘,这是为谦也。

夫子之谦到让小子受教,是小子自负,有如满杯,只知言教于人,却不知习人之优。

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刚才季子其实也非无优可学,只是小子却只看到其劣之处,却因自负无法正视其优之处,所以在下才是真的惭愧,若有它日,当亲自向季夫子致以歉意。”

王禅看着孔夫子对他一揖,也是十分有愧,此时也是对着孔夫子一揖还礼。

“小先生说得不错,‘三人行必有我师’,谦卦就是要让人知天地之道的无穷而不敢自大自傲。

只是听说小先生是天赐灵婴,难道这些所悟所解亦是天生就懂的吗,还是另有名师相教。”

“嘿嘿嘿,夫子误解,刚才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何还有此问。

我虽是天赐灵婴不假,可却并不天生聪慧,世人皆是吾师,以人为师可以知人过错,以正己之其行。

我自小受教于母亲,我的母亲仁善至先,而仁善为世人德之本,而应了山水蒙之卦,蒙以养正之说。

启蒙之教当以正为本,小子之师,当先是生母。

其次,小子识数之后,受晋国公子传教于武技,机关巧术,医理药理,这些都与道相通,其算是我之次师。

后得楚国前左相国李悝教诲,自小读易理之识,知天地之道,捭阖之理,阴阳纵横相生之识,他亦是我师。

而且小子自小就与人交道,也识人世常理,能观人相面,度人心思,虎踞万千百姓亦是吾师。

自出虎踞之后,涉及列国争伐,而列国百姓,列国贤才亦是吾师,小子这一路行来,也是边学边用,到让夫子见笑了。

至于齐国史角大师,虽然小子从未谋面,可习得他的天问天式,也能从剑势之中领悟史角大师之悟,所以他亦是吾师。

将来若有机缘,小子还有一师,那该是小子真正的师傅,只是小子此时也未谋面,只知其名,未见其人。

现如今与夫子一谈,夫子当亦是吾师了。”

王禅也是顺着刚才的话,显得十分谦虚,顺手一揖,算是见夫子如见师一样。

而他所言也句句是实话,他自小受其母亲影响,算是蒙卦里启蒙中以德养正。

而后来得李悝的三个考验,也让王禅辨物,识人,审时度势,让王禅能从普通人不一样的视角里学到新的东西,也可以从天地自然之中悟出一些道的规律。

所以看似这一切是因王禅的聪慧,其实是因为王禅找到一把钥匙,当然读懂易理也是王禅得以超脱世人的关键原因。

“小先生最后所说真正的师傅,不知是谁,能让小先生如此高看之人,当是世间圣贤之人,可否与老夫一说。”

“此人就是大周守藏室史,通古博今,是古今奇人,已通解大道,与小子有缘,它日自当为吾师也。”

“原来是此圣人,实在有缘,我与圣人二次会面,求教于圣人,数次欲拜其为师,可他却并不收老夫为徒,实在让人费解,听你一言,看来是老夫悟性不够,难解其义,希望它日还能有机会再次请教圣人。”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那时老子入鲁,为朋友主持葬礼,那时孔子就求教于老子,后来五十多岁的时候又再次求教,第三次当然是小说的后面最后一次求教了。

孔子求教于老子的最后一次,在庄子里有详述,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而孔子也是晚年才箸书立传,想来也是受鬼谷与老子的影响。)

“夫子不必自谦,夫子若能悟道,必然名传于后世,至于为何圣人不收夫子,在下想来,是因夫子之心智尚未大开,所以传之无益,反会有束于夫子,它日夫子能领悟易理玄门,再见圣人之时或许不需三日,圣人自当会传教于夫子,还请夫子静待时机。”

“得小先生今夜教诲,老夫也是受益无穷,自当慢慢领悟今夜所闻。

只是此次小先生来访,当是有事与老夫相商,老夫受晋王所托出使晋国,也是本着一统中原,结束列国纷争。

老夫也知小先生不会以一国为谋,而是以天下为谋,那么不知小先生为何会反对老夫此次出使秦国吗?

晋国封地中原,是继续我中华文化的基石,难道先生觉得晋国没有机会吗?”

王禅一听,轻松了许多,刚才与夫子谈论道之悟解还是十分小心翼翼,此时知道天色将明,也该到了说明来意的时候了。

“夫子觉得晋国有一统之能,是因为晋国地处中原,而世代承我中华文化之影响,却不知现如今之中华,已非当年三黄五帝以及前商朝可比。

南有楚国,西有秦国,北有燕,东有齐鲁,晋国虽然地处中原,可自百年前文公大封晋国八大家族之后,晋国之国政以被八大权贵世家把持。

晋王将来有如现如今之周天子,分而不治,久之必乱,难道夫子想让晋国一统而再走如今列国纷争之态吗?

其二,晋国这些年妄自尊大,不尊天子,无胸无怀,何来德行以治天下,晋王此次托夫子来秦,本也不抱希望,所以不敢明示于人,更不敢委夫子实职重任,此是忌贤之举。

其三、世族掌权,固步自封,难与接受新的革兴,晋国之势尚不及吴与越。

虽然夫子会说吴与越国礼崩乐坏,可百姓却能安居乐业,夫子看似为天下而谋,其实只是为世族而谋。

再者,秦与晋结盟,于楚并无利害关系,楚国雄居大周半壁江山,凭大江之险,任晋国无法吞灭。

只会得一时之势,却不可长久,而世族权贵若是国之有难尚可相助相持,若晋国强大封地扩展,想这八大世族必然会矛盾重重,反而便晋国深陷内祸之中,让更多百姓受难。

若秦楚相交,让晋国无功而返,至让可以保得秦楚晋万千百姓无恙,亦可保郑、卫、宋三国一时不灭。

夫子原藉本是宋国之人,想来不愿看宋国因此而亡吧。

最后,小子既然已面见了秦王,夫子觉是还有什么机会能让秦王改变主意吗?

刚才我与季夫子说过,小子本不想来此,因齐国也不愿见晋秦结盟,离魂尊主今夜亦来了秦国。

我不见夫子,他自然会来找夫子,那么夫子与季老夫子就会有难了。

所以小子连夜奔袭,就是要赶在离魂尊主之前见到夫子,这样他就不会为难你们了。”

“原来如此,老夫在此谢过小先生高义。

只是既然来了,若不履行晋王之托,老夫必然成为不信之人,此事又当如何来解。”

孔夫子虽然学富五车,可对于权谋之计,还是不如王禅,可他却不耻下问,十分难得。

“夫子天明之后当正常入秦,至于秦王是否会因病难与面见夫子,这一切就是夫子之缘了,并不算是夫子失信于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夫子不必在意。”

“如此正好,不知小先生去往何处?”

孔夫子也是明白之人,以王禅之能,他此次秘密出使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若是秦王不见,那也就不是他的责任了。

“小子当还有重要之事,千里之外尚需安排妥当,夫子请自便,小子还要趁这半个时辰的夜色回去,就不叨扰夫子休息了。”

王禅说完站起身来,对着孔夫子深深一揖,而夫子也起身一揖相送。

此时月明星稀,夜色正浓,可用不多时,就天亮了。

王禅走出帐蓬,那只白虎竟然已经慢慢悠悠的走来。

夫子一看,还真是一惊,只是王禅一笑道:“夫子莫惊,此虎通灵之兽,并不伤无辜之人。”

王禅说完,一跃而起,坐上白虎,而白虎也是趁着夜色跃起,这一跃像是直接跃入天际一样。

孔夫子看着,有些目瞪口呆,鬼谷王禅不仅聪慧剔透,能悟道而行,而且有如此神兽相助,当是得上天神庇佑。

孔夫子虽然知道此次出使秦国会无功而返,此时与王禅聊了一夜,也心有所悟,并不觉得有失,反而更加坦然,正是知天命而无所强求。

</P>

最新小说: 威震八方叶凡 飞刀弱?可知小李飞刀,例无虚发 无耻宗主系统 我有一间魔兽店 皓劲破天 撼天魔尊 我的师父是小龙女 风之驱魔师 古武皇后你别惹 九星镇天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