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鬼谷神谋 > 第六百三十四章初成兵略

第六百三十四章初成兵略(2 / 2)

若是带的兵甲多过一万,那么也会引起人的怀疑。

而且以一万兵甲攻下楚都,于白公胜而言并非难事,同时也让白公胜认为巢邑还有四万兵甲,不论反叛之事成与败,他都还有机会。

若顺利攻下楚都,那么巢邑的四万兵甲,就可以紧急调往楚都,守卫一时。

而且若他事败,那么必然会拼个你死我活,而巢邑的兵甲,就成了白公胜最后的依靠。

因为有这些谋略在其中,所以先生十分放心,而且叶公与申公最后也明白先生的意思,所以对末将的担心,反而十分淡然。

先生能把别人的谋算当成自己的谋算,这在吴仁来看,世间再无它人。”

吴仁也算是一个兵法大家,所以通过这几件事,就知道,其实王禅每一步看似无心,其实却藏着深意,而且是顺着别人的谋算而行,让人无法察觉自己的谋算,竟然也是别人的谋算。

所以王禅的谋算在外人看来异常凶险,可真正实施后才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任何我风险。

包括对于秦国,王禅早就算准赢盘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出兵压制于上雍城,所以早就安排了五万大军入驻上雍,而在出使秦国之时,让作国十万大军就地为农,以筑城为本,也是牵制着左司马子节。

而左司马子节当然也不会一次调过多的兵甲入楚都,是因为有秦兵牵制,只会依王禅之计调一万兵甲,最后的结局,无论是白公胜和子节谁胜谁负,都不会再有回头的机会。

巢邑已被叶公所控制,而上雍城的几万兵甲,早已安排成为楚王平定叛乱的本钱,而在出使吴国的过程中,王禅一路之上看似游山玩水,其实已为水师及楚王避难找好地方。

而上雍城的兵甲,早出兵也不可能,毕竟司马子节才调兵出城,那么自然是一时保有五万兵甲,而左司马子节调兵出城,却也会引起秦国的注意,秦国当然想试一试上雍城到底调走多少兵甲,若是上雍城空,那么秦国自然会攻击楚国。

可正是这一系列相互牵制的条件,让子节调走一万楚军,却还留下五万守城之军,让赢盘不敢轻举妄动。

而在赢盘将秦国大军调入晋秦边境之时,那时楚国上雍城军正好可以顺势调出,而那时相信楚都已成乱局,而楚王可以把上雍城的兵甲变成平叛之师。

所有的一切,都是王禅谋算之中局势变化,而所有局势的变化又都掌控在王禅的手中。

“鬼谷先生高谋,父亲与我讲后,启儿十分佩服,能把天下列国之势掌控在手中,为己所用,实是世间罕有。”

此时吴仁的儿子吴启竟然也像是十分会意一样,对王禅的谋略进行中肯的评价。

“启儿不得无礼,你才习得几天兵法,就在鬼谷先生同前显摆,难道忘了傲不可为的家法吗?”

吴仁也是有些气愤,语气严厉,对这个儿子口出此语有些不满。

“无妨无妨,吴将军不必生气,若我观之不错,你这个儿子将来可成楚国栋梁之才,为何要阻其知事呢?”

“让先生笑话了,我这个劣子,自小喜欢习武,喜欢兵法,若说在此方面,到比我更有天赋,劣子无礼,还望先生见谅。”

王禅一听,知道吴仁的意图,而且刚才吴仁夫人走时的眼神王禅也看得通透。

“此子,虎背熊腰,却一副清秀的面容,正是南北融合之相,想来贵夫人该是江北人士,而吴将军是楚国大江沿岸江南之人。

所以才会有如此良才才俊。

既有北方的强悍,又有南方善水的婉转柔顺,十分难得,只是,只是不知公子名讳这何字?”

“回先生,是启明的‘启’字,今年刚好六岁。”

吴仁此时到是十分恭顺的把吴启的名号说出,他知道王禅本就善长观相此道,所以也望王禅能给些指导。

“哦,启为开启,有如日月出天之意,吴为口天,天有口,语为天道也,既然姓吴,就不该再有启,户下有口,是为人语,人语杂闲,难得天道,在下觉得若改换为‘起’,又不一样。

起为行,天有语而人有行,行之相为起,故天道在行,而不在人语,此起也有动之相,而始于静之态之故,不知吴将军以为如何?”

王禅从名字的结构对吴启的名字进行了分析,最后却是想给人改名。

“起儿,还不拜见师傅。”

(这里也可称为义父,毕竟就连现在与人取名,就是收义子的一种形式。)

此时吴起一听,立马跪在王禅面前,连叩九个响头。

至让王禅有些不好意思。

而坐在他身边的鲁班却是看着吴仁一脸无奈,他知道吴仁的想法,可未曾想吴仁却是要让自己的儿子拜王禅为师,可上午之时他才拜了王禅,现在若王禅收了吴起,那么吴仁反而比鲁班还要大一辈了。

所以鲁班脸上一下就红了起来,盯着王禅。

“鲁大师,师徒之间若说有辈份之分,那是礼仪,不可有违。

可若说师徒之间以天道为本的话,那么就不存在什么辈份,谁能悟得天道,谁自可为天下人师。”

王禅说完还是扶起了小吴起,语气之间,算是已接收了这个徒弟,这个义子。

只是王禅也觉得如此收徒,却也有些儿戏。

当初他收青苹为徒的时候,本就无心,而且还传了一本太公秘籍。

青裳呢先有传教之实,后有师徒之名。

而鲁班呢,则是因为这些日子以来,王禅也以自然之道指点鲁班,让鲁班深有体会,学到了不少书中少有的见识,这才感怀之下拜王禅为师。

此时的吴起呢,王禅一见之下,也觉得此人将来能成就大业,正好可以为楚所用,为楚国留下一些可用之才,也算是顺水推舟之事。

“谢师傅赐名,起儿定当以行为本,少语而多行,以行践天地之道。”

王禅一听,到也一乐,一个六岁的孩童竟然能说出如此话语,实在不可多得。

“起儿呀,你可记住,为师收徒虽然只凭缘份,今日也无什么礼物的,但既然你喜欢兵法韬略,不防也传你几招。

其一,你之名为起,起而有还,是兵家之贵,起而不还,慎用兵事。(预留退路)

就如同此时的晋国,起兵之后却难还,这是用兵之大忌,本末倒置。

其二,起以己为动,若己不施,勿施于人(以己度人)。

其三,兵法有如阴阳,有如捭阖,开与闭之间,相互依存,兵法之要,以知彼为基,知己为本,知彼容易,知己难(知己知彼,重在知己)。

其四,易理有方,师出以律,律为治军之规,己当效之,而人皆效之(治兵以严,严以律束)。

其五,兵者国之根本,不可妄动,不可久施,以民为本,方是治军之道(兵贵神速)。

其六,兵者用奇,奇兵自有奇效,奇者常人之不料,世人所不谋,奇无定论,依时势而生(奇与常相辅相生,与常人所想不一样,那就叫奇)。

其七,用兵以仁,仁者无敌,出仁义之师可得天地人相助,无义之师天地人相伐。

其八,兵者诡道,诡者变化无常,不可墨守常规,时势有变,用兵有变(随机应变)。

其九、攻其必救,是为攻守相生,以攻代守,予盾之用在于人。

其十,谋兵者,必先谋其势,用兵者必先振士之势,三军可夺帅,一帅可抵百万雄师,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兵者上策(以势制敌)。

其十一,兵陷困局,若时势不利,走为上策,大丈夫领兵当能屈能伸,不可一味强求。

其十二,兵者凶事,征伐无度,必失天道,不可助纣为孽,更不可以兵犯民,顺时势得天道者,可名传千古,逆势而违天道者,纵是百战百胜,亦遗害千年,遗祸子孙万代(适可而止,懂得隐退之道)。

这十二条,是为师与你的教诲,你可要记清楚了,将来若出无义之师,那为师必会亲自清除,不可留你。”

这是王禅对这个新收的小徒弟所传,当然这也并不忌惮于吴仁与鲁班,毕竟两人将来都是楚国的良臣,但他的说道,也是因人而异,聪慧者很快就能领会,若是愚拙者当然只得其表。

虽然王禅有孙武所托的孙子兵法,可王禅却不轻易传援孙武的兵法之道,而是传授自己理解的。

孙武用兵,重在用兵之实,也可说是战术之上,而王禅所传这些用兵之道,却以谋略为重,以大势为先,以战略为重。

就如同他现在所用之兵,实际上少之又少的有真枪实干的例子,而是潜谋无形,利用列国之势,造就一种有利的局势,而势到事成。

三人听了,都在捉摸着,而小吴起歪着脑袋在思虑其中精华,鲁班与吴仁此时都在记录,他们没有吴启少年人如此聪慧,所以对于这十二条,还需记录下来,日后再详斟酌。

“大帅,鲁大师,夫君,菜已备好,还请入席。”

王禅喝了口水,站起身来,看看了看三人道:“走吧,吃饱些,明天还有大事。

传本帅军令,明日清晨之前全部大军,陈于边境十里之外,本帅要会一会晋王。

而明日过后,晋楚边境事了,在下就会离开龙城,就由鲁班带五万新兵回楚都向楚王复命。

吴仁你暂时守住龙城,待吴越事了,那时再听命于叶公之令。”

两人一听,马上跪下领令。

王禅不等用饭,在喝酒之前把事交待清楚,这样一来,他也可以安心了,更不会因酒误事。

【作者题外话】:吴起在楚国的时候,是力助楚国在战国时期成为真正的霸主,甚至远超秦秋时庄王时期的楚国,虽然秦秋有五霸,可最强的还是要数楚庄王的时候,毕竟问鼎中原也只有楚庄王有这个实力,而吴起在秦秋战国之时,论及用兵之道,该仅次于孙武,而他也有吴子兵法相传于世。

这一章也是先把谋略中的一些细节说清楚,让大家对主角的谋略更深入了解其精彩的地方,其次也是用收徒的方式来印证一些野史传言,间接的为一开篇所言“一怒而诸侯惧”增加一些说辞。

毕竟后期他的徒弟,真正的用兵让人恐惧的并无几人,其它的还都善于治国与谋略,像苏秦、张仪、商鞅等,秦国的白起,若论及兵法韬略尚不及吴起,并且此书已给白起留了线索,相传白起为白公胜后人,所以大家可以领会。

</P>

最新小说: 乾坤至尊诀 诸天旅者 我都无敌了,要你这系统有何用? 天命卦师 诸天:从综武世界开始 作为兔子精,追到大圣很合理吧 沉睡万年,醒来一掌拍碎禁地! 我被人炼成了药炉 高武纪元:一分耕耘十分收获 凡人岂能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