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我是导演,我不比烂 > 40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0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 / 1)




电话挂断。
杨蜜就对老公耸耸肩:
「约我档期,估计是想回头?
想想也正常,张子怡现在都炸成这德行了,估计上影广也知道头大了吧?」
「那你不想演了?」
「我」
原本一句「不想演」已经到了嘴边。
鼻尖汗珠还似滴未滴的杨蜜看了一眼老公她忽然叹了口气:
「唉我知道你喜欢这个故事。如果可以,你甚至想亲自拿到手里,是吧?」
「嗯。」
许鑫点点头:
「这剧本里能展开说的东西很多,可偏偏这些可以展开的东西,每一种又都能藏到故事里。属于那种越细品,越有味道的故事。我还是想让你演」
杨蜜眉头一皱:
「那也不至于这么卑微呀。「和卑微不挨着。
听到她的认知后,许鑫一边点烟,一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我们就先不提所谓的「明星」效应。就单纯的,我站在一个导演的角度来判断每一个剧本这个剧本,在我所有接触过的广义意义上可以被赋予到电影上的文学作品里,可以排前五。我自己看到这故事,是有一种见猎心喜的心态就跟遇到个绝世大美人一样。」
「可我觉得故事基调挺缓慢的。」
「就是因为慢,所以它才有味道。当然了,这也是我个人的感觉,可能王佳卫拍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但这些先不提,就演员的定义而言,在我脑子里,你和这个故事是有画面的。能明白幺?
它的艺术性,就在于宫二这个角色整体在故事中所弥漫的那种味道与质感。她,可比叶问那个角色强多了。
她是活的,叶问是见证者,而她则是亲历者。
如果你来演宫二,那么这个故事对我而言就是真实的。一个真实的宫二,用亲历者的身份,把这段武林往事缓缓讲述出来。
虽然不同的人演绎出来有不同的版本,可至少在我这里
而我之所以一直这么喜欢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我觉得它是一部可以让你被所有人铭记的电影。就说《风声》和《秘密》吧。可能再过五年,好多人剧情都会忘记了。
但这个故事五年、十年、乃至二十年,你对她的诠释我认为都会被铭记在所有人心里。
这对一个演员来讲,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他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并且真的是实话实说。
他坚信自己作为导演的直觉。
这个故事,让任何一个导演来拍,都不会太差。
因为整个故事基调是靠剧本走向决定的。
妻子和这个故事真的很合。
这个故事也真的很精彩。
当然,不管拍没拍出来,也一定会有人说这是烂片或者是不符合自己的口味。
但这东西怎么说呢。
一路买卖惊动一路主顾。
就按照妻子那话,什么大侠都是「高来高
去」的,可能看这部片子会很乏味。但要是心思能踏实下来,仔细品评这剧本里所展露的那种质感,不管电影拍出来如何,这个剧本本身一定是合格的。
他也不觉得这样做很卑微。
王佳卫的艺术成就是任何人再怎么不喜欢,也没法否定的事情。
每个导演风格不同,人家能凭借这种风格收获如此多的拥趸,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承认别人优秀在许鑫这并不难。
而妻子的演技也不是说秒天秒地秒空气了。
她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这种进步空间,是要求演员多尝试不同种类的角色,丰富自己的内心,一点点地向上攀爬。
而在向上攀爬时,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一颗谦虚的心。
当你觉得「非我莫属」或者是「我不稀罕」时,那么距离迷失也就不远了。
好故事、好导演、好演员是相互成就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给别人可惜了?
好像是这么说的吧。
别说什么谁都能驾驭好「宫二」这个角色。万中还有个一呢。
万一演砸了其他人或许也就骂一句主佳卫拍了个烂片。
但在许鑫这,他是真心疼这个剧本。就像是明明当初你有机会救下一个孩子,结果却错过而抱憾不已是一个道理。
而许鑫的这些想法虽然没明说,可杨蜜却从老公的话语里感受到了那种期盼的味道。

想了想,她无奈地叹了口气:
「唉。」
当初就是您老人家一句「这角色挺有意思」,自己才费心费力。
那就从一而终吧。
你想让我演,那我就去演。
谁让我爱你呢。
「那我等师兄来找我的时候再聊聊吧,他说过几天过来找我。」
她说完,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我去洗澡。」
「嗯。
2010年的元旦其实挺扯淡的。
因为1月1号这天周五。
然后呢
法定假日3天。
2号是周六,
3号是周日。
这三天假期跟修了个双休日没啥两样。元旦这三天,两口子过得相当相当平静。颇有些波澜不惊的味道。
1月4号,元旦休假结束后,一切单位恢复正常工作。
而许鑫也就是在这天,接到了一个电话。
「喂,许导,您好。这里是央视《纪录片项目预案收录小组》,我是组长罗铭。
听到这称呼,许鑫一愣。紧接着便打起了精神:
「嗯,罗组长您好,我是导演许鑫。」
「许导您好。是这样的,我打来电话,是想和您聊一下关于您提交的纪录片《舌尖上的天朝》相关项目的事宜,请问您明天有时间幺?」
「明天?」
「对,1月5号。」
「有的,明天我有时间。咱们要面谈幺?」
「是的,我们很中意您提供的计划书预想,所以想和您商谈一下计划书的立项。
「好,那罗组长您说个时间我过去是在央视幺?」
「是的。那明天上午9点半,如何?「
「没问题。」
许鑫一口答应了下来。
之前方修就说过,这些纪录片计划是作为2010年的开年项目,陆陆续续是否通过的结果会在元旦之后产出。
没想到竟然来得这么快。
竟然刚过元旦第一天,他就得到了消息。电话挂断,旁边一直听着的杨蜜便问道:
「纪录片的事情?要开始拍了吗?」
「是通过了。但什么时候拍还不好说呢」
「那山楂树怎么办?」
「继续拍啊。这
个纪录片虽然是出自我手,但不代表我要亲自去拍。我又不是摄影导演更多的时候我是作为那个把控者,制定好拍摄方案,大家去拍,拿回来后我来把控大方向。
不用事事躬亲的~」
一边说,许鑫一边起身:「我去书房了。」
「嗯,好。「
书房内。
他再次拿出了比提交预案时厚了许多的《舌尖》计划书。
凭心而论,许鑫真觉得自己挺忙的。
从《山楂树》开始,再到从老方那得到了央视要拍纪录片的消息后,他每天乍一看是闲出屁了,可实际上这几样工作哪个也没落下。
《山楂树》有时候卡壳了,他就转换思路弄《舌尖》。
《舌尖》没啥灵感后,他又开始弄《山楂树》。
然后从自己的文学顾问陆海波那拿到了《太阳黑子》这后,为了改编成自己想要的故事剧本,他还在一直梳理整体的故事走向。
而这些都忙完后,还要弄《交易》的事情。
这些工作都是要靠脑子琢磨的,而且全都得他自己来。
一般人还真弄不了这不
原本的《舌尖》在提交给央视时,计划书才十来页。
可现在连资料带准备工作的,如今已经快弄成一个练习册了。
里面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都是他一点点地添加删改弄进去的。
不敢说特别成熟,毕竟纪录片和电影一样,有着相当多的细节都是需要集思广益的。
但至少主要的思路有了。
而整个思路的核心灵魂,就是「吃」。
用「吃」来探讨天朝人的文化与民族的根源。
柴米油盐酱醋茶,寻常百姓平凡事。于平凡处见真知。
这是他想要「看」到的一个故事。
1月5号。
央视。
《魅力纪录》栏目组小会议室内。
许鑫到的时候,整个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十
来个人。
兴许是「名人效应」?
他从被文员带领到整个大办公室内时,受到的关注就没少过。
而进到了会议室内,看着这些人,他赶紧客气了一声:
「抱歉,来晚了。」
「哈哈,许导,欢迎欢迎。
一个面膛黝黑的四十来岁老大哥率先迎接。
「我是罗铭。」
见到了正主,许鑫笑着和他把手握在了一起:
「罗组长你好,我是许鑫。」
「来来来,坐下说。许导,请。」「不敢不敢,罗组长太客气了。」
许鑫赶紧谦虚了一声。
之前在奥运会的时候,他没少和央视的人打交道,所以谈不上什么紧张或者胆怯。
大家是来谈事的,又不是来攀关系。
正常交流就好。
不过这气氛倒是挺正式的。
别的不提,就自己桌前这一看就是用卡尺标出来的位置摆放的茶杯,稿纸,书写笔,就知道这里也是延续着体制内开会的那一套。
而等许鑫落座后罗铭便说道:
「许导既然来了,那咱们就开始今天的会议大家掌声欢迎!
哗啦啦的掌声中,许鑫再次起身,欠身鞠躬后,重新落座。
罗铭继续说道:
「许导,今天约您过来,目的就是关于《舌尖上的天朝》纪录片的项目立项相关事宜。
「嗯。」
许鑫点点头
应了一声:
「是我的方案通过了咱们的审核?」
「是的,已经通过了。我们想听听许导您的拍摄思路。」
「好。」
许鑫从包里拿出了那一叠文稿。
但却没打开,而是交给了身后的记录员:
「麻烦帮我复印一下。」
「好的,许导。」
记录员点点头拿着这份文件快步离开。接着许鑫才说道:
「其实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思路很简单,就是以「吃」的行为,探讨我们的文化根源」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拍摄理念。
虽然整个理念已经在计划书里有了书面描述,但有些东西还是通过本人来口述显得更清晰一些。
也方便大家提问。
许鑫这段陈述,做了大概20分钟左右。
核心观点总结出来,其实就是许鑫最后这一段话:
「整个纪录片的目的,就是展现天朝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我的陈述完毕,谢谢各位。」
当以这句话作为总结,结束陈述时,今天在场的所有人眼睛已经彻底亮了起来。
这个立意
好啊。
虽然乍一听这句话有点八股文的意思。
但重形又重意。
整个纪录片的那种思想境界一下子就提了起来。
罗铭的眼里此时此刻充斥的情绪里,惊讶占据了绝大部分。
看着落座的许鑫,想了想,问道:
「那许导打算怎么展露出来这些价值观呢?」
「每一集,一个核心。」
许鑫放下了茶杯,不紧不慢地说道:
「比如我在《时间》的分集创作时,我的灵感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家乡的味道,是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思念,与辨别身处环境的味觉密码。也是他们对于故乡寄托情感最重要的慰藉。
所谓「食色性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所有人都离不开「吃」,而通过「吃」这条纽带,我们可以看到农人是如何生产作物,料理人如何制作、食客如何品尝这一整条的闭环过程,是我们国家千百年生息繁衍、迁徙生存的最佳体现。
农家菜,乡土菜,潮流菜,客家菜我们的菜系,厨师的帮派,甚至南北食客对于同一
食物不同的味觉追寻,这些都是把我们整个国家的人」
说到这里时,他做出了一个双手互相抓握挤压的动作:
「汇聚到一起的过程。这是整个《舌尖》创作的核心思路。我们想给大家在表层现象中展现出来不同地区的食物风味。
让一些眼界窄一些的人意识到原来脱离自己熟悉的生存土壤之外,我们还有那么多可以让他产生大快朵颐冲动的美食。
但在内里层面,我们是通过「吃」来海纳百川,融合民族、国家、文明的千百年历史繁衍。
「那故事的主题趋向呢?是直白的食物说明?还是」
另外一个人问道。
「不,就是记录普通人的故事。」
「许导亲自去拍?」
「当然不是咱们国家这么大,不说多吧,就按照时令来拍,那少说也得年的时间。我倒是可以问问题是咱们也不能可着我一只羊往死里薅吧?」
「哈哈哈,那肯定不能。」
一个玩笑让整个会议室里的氛围变得相当轻松。
「我听说咱们这次不是打算外聘摄制组幺?
对吧?」
听到他的话,罗铭点点头:
「没错。这次我们都是统一向外部征集预案,拍摄团队的话也是采取「项目制」,总预算项目、人员、食宿、的标准都是采取竞标
统一由台里把控,但拍摄进度是由项目团队进行。」
言外之意,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拍摄环节不受体制内制约,要自由一些。
当然了,这个自由也是相对的。
最后的节目内容,还是由他们自己管控。
「那就是了。如果这部纪录片要进行拍摄,那么我组建团队后担当导演的同时,会分别指派团队内的分集导演拿着提前做好的项目资料去拍摄。拍摄后再由我自己来把控。」
许鑫这话也合理。
毕竟这部美食纪录片许鑫的思路是按照时令来拍,那么有些东西可能在特定季节拍完南方,北方那边就已经错过了。
接着,会议室里的人就团队组建,以及纪录片内一些职位的细化做了些说明后,开始进
入纪录片的重头戏。
也就是预算。
这种以年而记得纪录片,人吃马嚼可是一笔大进项。
许鑫的设想里,他要做六集到七集的纪录片,至少每一集的预算,是在一百万左右。
乍一听有些荒唐。
这又不是电影,又没什么明星片酬之类的,怎么可能那么多?
可实际上拍电影,拍纪录片就是这么花钱。
首先是人工。
外聘的导演可不是体制内的导演,拿死工资,一个月干与不干都是那些钱。
首先导演要考虑到劳务费问题。
导演、摄影、剧务等等,这些人是一笔费用。
出差住什么酒店,租什么车,又是一笔费用。
最关键的还有器材呢。这次是项目制,央视只出钱,一应费用设备什么的都是中标的纪录片导演自行组建。
还包括配乐、剪辑、包装、后期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是钱堆起来的。
而且是定下了日程,加入了团队后就要开始计算。
在许鑫采用的这种分包团队的模式下,每一集的导演团队,包括一些职业顾问在内,说是15到20人。
这些人就按照一个人一个月五千块钱的工资",那一个月还十万呢。
要是拍一年就是一百二十万。
所以,他给出的一集「100万」的预算,已经是考虑到这是公家项目,不属于私人投资的压缩极限了。
说白了,有奥运会的提前量,对于「公家」给批的款子多少,许鑫心里有数。
结果
当听到他的报价时,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罗铭在内,都露出了无语的模样。
「许导,因为马上咱们就是合作伙伴了,所以我们也和你不说假话。实话就是,七集,一集一百万,一共七百万的制作费用我们给不了那么多。
「「
许鑫嘴角一抽。
「这还多?bbc那些纪录片,每一部都是千方打底的。这七集的纪录片,每一集按照预想的时长应该在50分钟左右,七百万已经是低到不能再低的预算了。」
他原本心里对于一集一百万已经觉得低到不能再低了。
可怎么听这意思还要往下压?
而听到他这话罗铭微微摇头:
「咱们才刚起步和bbc那种大台肯定是比不了的。
「那咱们的预算是?」
「一集在六十五万左右。」
「65六七四十二,五七三十五四百五十万!????」
许鑫瞬间就懵了。
人家都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们把我当啥了?
别说巧妇了
你们是把我当什么哆啦a梦了幺?
往鸡肚子里喂泥巴
还让鸡给你们拉出来个金蛋???
和你们一比,奥组委都算大方的!他满眼的荒唐。
而罗铭也知道这要求确实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但还是解释道:
「许导,不是我们小气,而是台里的总预算有限。实不相瞒,我们同期看中的项目,有五个。而这次的项目制外包竞标纪录片的总预算,只有一千五百万。许导,《舌尖》已经占用了我们今年全项目的三分之一预算了」
言下之意:我们诚意真的给的很满了。而他说完,旁边一个中年人也点点头:
「没错的,许导。咱们讲究的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先单点试验,实践总结经验,然后再大规模推广。这第一把火,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下把它烧得旺才行。」
「哈。」
许鑫忍不住苦笑了一声:
「各位领导啊那你们知道幺?我说的一集一百万,还是没算我个人的劳务费的基础上,单集的制作费用。」
「「
「「
一屋子人又不说话了。
他们能说啥?
钱就这么多,大家第一年弄,摸着石头过河,钱本来就不多。
要是再考虑到你的劳务费那这制作费用搞不好直接过千万了。
其他片子不就拍不成了?但许鑫说的也是实话。
《舌尖》他其实目的也不是为了赚钱,甚至一开始都没考虑过赚钱。
他是打算拿个星光奖,然后等研究生毕业留校后,顺理成章地把从奥运会开始,到世博会等等这些资源合理的开始在自己身上转化,化作自己向上的养料。
资历这玩意太重要了。
不需要的人狗屁没用。但需要的人是求爷爷告奶奶都想得到。
他不走这条路还好,那就老老实实当导演赚票房。
可既然决定走这条路了,那有的时候就是
「白干也得干」。这叫啥?这叫识大体。
踏实肯干识大体,具有对集体的奉献精神。
是一种相当相当美好并且重要至极的品德。
可问题是
我都不要钱了,白打工。你总不能还让我倒贴钱吧?一集六十万的预算?
我上哪给你找这么一帮子牛鬼蛇神去想了想,他说道:
「我的劳务费可以不谈但罗组长,你们再加点,行不行?一集一百万,你打听打听去,真的是白菜价了!」
「许导,我们已经给你考虑了四百五十万!五部纪录片啊!一共才一千五百万的预算!」
「不行尔再加点四百五十万跟零是一样的。
「器材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行不行?」
原本好好的志存高远,为探究天朝深耕文明而展开的纪录片立项会议,就这么几句话的功夫,忽然变成了菜
市场的讨价还价。
一下子逼格就降了下来。可两边也都没办法。
一边是四百五十万四舍五入约等于零给了还不如不给。
一边是已经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预算,可怜巴巴地捧到你面前告诉你:有困难就克服困难,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克服。
两边谁也拿谁没办法,这场本来愉快的讨论就这么变成了难舍难分的拉锯战。
也是没谁了。
99

最新小说: 厄难天书 都市衰神 诸天:从火影开始签到 辛月娘 酆都招抚使 相思有毒 执枪扫天涯 一个关于丝路的故事 威震八方叶凡 飞刀弱?可知小李飞刀,例无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