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玄幻魔法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四十三章 一波三折立太子

四十三章 一波三折立太子(1 / 1)

但是站在普通大众的视角去看待宋太宗,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宋太宗在位期间,尽心尽力,也是做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一切努力,完全称的上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公元997年,太宗因高粱河之战留下的箭伤又一次发作,并且因太宗年事渐高,竟有不支之象。纵观太宗当政时的所作所为,除了军事上时运不佳碰到辽,西夏二个硬碴子确实没有大的作为,其他方面也还是可圈可点。太宗在位期间通过科举考试,提拔了一大批有为官员。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共用过九人为相,他们是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和吕端,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科举走上宰相之位。其中赵普、李昉和吕蒙正两次任相。薛居正与沈伦是太祖朝的旧相,太宗前期忙于巩固帝位,留用他们有利于消除舆论的非议。不过太宗一即位还是增补了卢多逊为相,他协助太宗夺位有功,太宗既要酬谢他,还要让他在相权中发挥关键作用。除了以上位极人臣的宰相之外,著名的张齐贤,寇准等人也在太宗时期担任重要职位,上述名臣都为宋朝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寇准,吕端二人在历史的重要关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太宗在位期间,立帝国继承人一事实在是多有变数。先行所立太子赵元佐为人不错,但最终脑袋出了问题。纵火烧自己的住处,太宗大怒之下当然让他靠边站了。心中喜欢的赵元僖不幸突发疾病,在公元992年十一月就比太宗先一步离开了人世。种种情况发生后太宗三子赵元侃怎么也想不到皇帝之位,自己也会有机会去争一争。太宗共有九子,赵元侃是第三子,前二位一疯一死后,赵无侃也就理所当然有机会去争一争皇位了。但赵无侃本人生性淡泊,本来并不是太宗眼里的合格人选。可是太宗儿子虽多,其他人确实还不如赵元侃。所以我们说实在是没办法,只能是劣中择优,俗话说的那样,“矮子里面挑高个”。太子之位还是落到了赵元侃的头上。也是赵元侃的福气,当时的二大名臣,吕端和寇准也是全力拥护赵元侃成为太子的。其他人比如李皇后及王继恩等人可是有另外想法的了。在各方势力的斗争下,赵元侃的太子之位真的是步步惊心。

太宗想立赵元侃为太子时,心中还是不太确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所以就要把责任推一推,首先就问了寇准相关的事宜。怎么回事呢?如果真的要立赵元侃为太子,那肯定要找些重臣保驾护航啊,确保这个国家不会因赵元侃成为皇帝而发生动乱。那么寻找哪些大臣来辅助赵元侃呢?太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寇准同志。所以此时的太宗认为是时候叫寇准回来了。

淳化五年(994年),被下放青州10个月后,太宗终于把寇准重新召了回来。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焘,记录下了这君臣二人久别重逢的全过程。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寇准刚刚返回开封城,赵光义就迫不及待运地召见了他。见到皇帝后,寇准还没来得及行君臣大礼,就见太宗撩起衣服露出了当年的伤指给寇准看,并语重心长地说道:“卿来何缓!”根据上下文咱们知道,太宗所谓的“卿来何缓”,实际上是一种抱怨,那意思就是:“你看呀,我都伤成这样了,你怎么才来!”在这种抱怨背后,则是皇帝一种溢于言表的盼望和欢喜--你终于来了,朕终于等到你了……可见太宗对寇准的喜欢之情真是不说自明。对比皇帝的喜悦之情,寇准的表现则淡定得多,但见他撩衣跪地慢慢地说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寇准要告诉皇帝,根据宋朝制度,地方官员是不能擅自京的,你没有召见我,我就没有办法来。

当然了皇帝一点儿也不傻,在寇准这句合情合理的解释背后,赵光一定能够听出这里面的潜台词--当时把我下放地方的人,不正是陛下您吗?这就是寇准,即使被下放到了地方,他还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死寂准也是那块茅坑里的臭石头,又臭又硬。算了对于寇准的这种怨气,太宗也没有斤斤计较,因为他把寇准叫是有更重要的大事需要商量,而这件大事就是--立太子。

史书记载,在寒暄了一会儿后,太宗直奔主题,他开门见山地问寇准道“诸位皇子之中,谁可以托付皇位,继承大统?”要知道立储之事非同小可,寇准焉能不知。这些年为了争这个太子位,宋太宗也处理了不少人,这些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至今都没干。因此使像寇准这样的肱骨之臣,在这个问题上他也要婉转诉说,才能回避那些无妄之灾。面对太宗的询问,寇准第一次采用了迂回的说辞,他慢慢地对太宗说道“陛下为天下选择君主,这件事情不能听后妃的,也不能听宦官的,更不能听大臣的。您应当自己决定,这样才能选择一个符合天下人期望的太子。”史书记载是这样的,陛下诚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说实话寇准的这番说辞,看似是一堆废话,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寇准的思想非常统一,他的意思就一句话:“请您自己定夺,不要去问别人!”史料记载,听完寇准的这番话后,太宗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上俯首久之)他随后轰走了身边所有的人,最后对大殿之中唯一剩下的寇准小声说道:“朕欲立赵元侃,可乎?”对于这个问题,寇准继续不表明态度;“非臣所知也。”这个意思是说,这种事情你自己定夺就好了,不要再跟我商量了。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质疑了,寇准这句话不是在推卸责任吗?他也算是一个肱骨之臣吗?实际上,寇准的这个回答显示了他的绝高才智,更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答案。这话的意思是,我不参与这个太子人选的讨论,但是对于这个人选,我也绝不反对。这才是寇准这句“非臣所知也”真正的含义。就这样,在这种表面含糊其词、背后却清清楚楚的赞同声中,大宋王朝的下一任皇帝,就此搞定。试想如果寇准在太宗面前有一丝丝反对的声音,历史上的真宗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是赵侃了。所以说寇准成为了赵侃的贵人,理所当然也成为了后期宋真宗执政时非常信任的一个人。

至道元年(995年)八月十八日,太宗昭告天下,册封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其名为赵恒,并大赦天下。此次册封为太子后,赵光义终于舒了一口气,对于他而言在经过了无数嗜血的搏杀后,宋朝的皇位制度顺利回归到了“父死子继”的传统中,他也终于摆脱了“斧声烛影”带来的历史阴影。

然而一家欢喜一家愁。飞黄腾达的背后势必就要得罪不少人。这不赵恒刚刚举行完太子仪式,只是骑着马在城里转了一圈,就有人看他不顺眼”准备把他拉下马了。这个准备拉太子下马、死活看赵恒不顺眼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先前还非常高兴,一瞬间就满脸怒视的大宋皇帝--赵光义。没错就是他亲老子!原来当太子举行完册封仪式后,开封百姓看见太子骑在马上气宇轩品的模样后,大家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大家口碑相传,说赵恒是真社稷之主也。当这些话传到这个老皇帝耳朵里后太宗直接就急眼了,他把寇准叫来势头盖脸就是一句:“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说句实话,太宗皇帝之所以产生这种妒忌心理,也完全合情合理。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英明伟大的君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至死都不放权!比如刘邦、刘彻、李世民、朱棣、康熙、雍正等等看看这些皇帝的太子吧,非死即伤个个苦不堪言,而雍正那位满洲皇帝更绝,他连太子也不光明正大的宣布。后继者想登基吗?如果想自己去爬“正大光明”匾吧,秘密全在那里。但是***对太宗的作为是大大的看不起了,认为他实在是气量极小。这话当然也没错,因为是***说的。

可见对于这些权力欲望登峰造极的皇帝而言,你千万不要给他们刺激。否则的话,鬼知道这些皇帝能做出什么。要知道如果现在站在太宗面前回答问题的人,是一个喜欢搬弄是非居心叵测的人,他只要顺着皇帝的意思下手,添油加醋几句,这个新晋太子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幸好这个回答太宗问题的人,是那个一生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寇准,面对太宗这个捕风捉影的质疑,寇准平静地回答道:“太子是您选出来的,大家一起称赞太子,不就证明您眼光独到吗?百姓这么爱戴太子,这不正是大宋的万世之福吗?再说了这么一个被百姓爱戴的太子,不正是您亲自培养出来的吗?”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史称赵光义“龙颜大悦”,他也终于从牛角尖钻了出来。后来为了释放自己心中的喜悦之情,太宗先是跑到了后宫,把寇准的话告诉了自己的嫔妃,结果大家跪倒了一片挨个给皇帝道喜祝贺。说完后太宗皇帝还是意犹未尽,他又返回前殿拉着寇准摆酒庆贺,两人整整喝了一夜。没有寇准的大力支持,几乎可以说赵侃要成为皇帝的概率就像我们普通老百姓中五百万元大奖的概率差不多。皇帝还会有,真宗可能也还会有,但赵侃成为皇帝的概率就那样了。经过寇准的大力支持,太子赵恒(也就是赵侃,不知道宋代皇帝怎么那么多事,总是改自己的名字)的地位,终于彻底稳固,以后只需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经过这件事情,太宗也重新重用了寇准。没过多久寇准就重新入阁,他官复原职,继续当自己的副宰相了。除此之外太宗还授予了其辅国重任,以便在自己百年之后,寇准将继续辅政下一任的天子。

最新小说: 诸天星主 弃子修仙录 林枫林香儿 弃婿逆袭 第一仙皇 林北辰木心月 四海烽烟录 会穿越的救世主 厄难天书 都市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