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起陆 > 第十六章 新年新人

第十六章 新年新人(1 / 1)


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

湘天春雨破寒初,峥嵘岁又除。

又是一年正月里,朱诚穿越也有一年多,想起去年正月的可怜相,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朱诚单薄的身子经过十一月,十二月的好吃懒做,终于有一点点结实了,个子也高了不少,所以说好吃懒做还是有益处的,至少可以养膘,以后在这方面要继续努力。

钟氏兄弟日子也好过了一些,吝啬的朱东家发了春节福利给他们带回家,三十斤粮食,十个陶碗,两斤土纸,并且许诺明年过年会更多,温饱可继,生活有盼头,家庭地位有提高,这年过得也不错。

陈氏兄妹,三餐不愁,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哑巴,有衣穿,有饭吃,房子又暖和,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起陆村的村民虽然也还是没有张灯结彩放鞭炮庆祝新年,但是至少没有饿死人,大多数人都比去年过得稍好了。

新年伊始,没有放假没有休息,大年初二,开工大吉,各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天气没有前面那么冻了,虽然还是春雨绵绵,但是已经不碍大家的劳作,对于这些脱离了农业种植的人来说,一天不做事,就等于在浪费生命,不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而是浪费东家的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诚不我欺。

哑巴,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每天打扫卫生,洗碗筷,洗衣服,捡柴烧火,跑的很勤快,好像都比陈二干的好,陈二还比她大几个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每天还“伺候”朱诚吃饭洗漱,这是在其他人身上没有过的,朱诚找到了东家的尊严,这才是穿越的福利,前世今生,地主老爷一直是朱诚羡慕的。

一月份,朱诚又迎来一名新手下,一个新童工,话说大年初一朱诚去解安解夫子家拜年,了解到他老婆家有个侄子,才十一岁不到,长得牛高马大,吃的多,可惜命不好,父亲早逝,家里就穷的很,总是喂不饱他,天天直喊饿,朱诚一想,这不就是我苦苦找寻的好劳力吗?年纪小,好控制,个子高,力气大,能干活,多好的劳动力,于是朱诚叫钟南把那小子忽悠了过来。

新小子名叫朱案,是起陆村北边不远的苍塘村的,南山上老朱家也不是以前那么势单力孤了,毕竟哑巴也姓朱嘛。钟南本来还想叫另外一个弟弟和妹妹过来帮忙,毕竟这里比家里好过,家里也是各种杂活干个不停,然而却吃不饱饭,钟氏兄弟现在都把南山这边当做自己的家里,做事也很尽心,也希望自己的兄妹能在这边学点东西,以后有出息。但是朱诚有自己的顾虑,考虑到平衡问题,只能叫他们再等几个月,等这边再宽裕了一些再说吧。

有了朱案的加入,生产力得到了释放。朱案年纪比钟五小,个子却比他高,力气也大,真是个好帮手,挖煤的工作就交给他了,还要干挑水,挖土这种重活,只要给他吃饱饭,朱案干活也是很卖力的,反正在家里也是干活。钟氏兄弟主要是挖铁矿,搞运输;陈氏兄妹主要是做陶器,干轻活;哑巴打杂,朱诚统筹,好吃懒做。

一切进行的很顺利,陶器烧制工作又可以恢复生产了,朱诚还抽空去周边换了两只小狗回来,一只叫麻狗,一只叫黄狗,名字毫无文化,对于朱东家取名的低俗,众人只能在背后编排他的不是,特别是陈大陈二,对这个已经怨念很久了。朱诚长期的不安全感,使得他对两只小狗也是充满了期待,看家护院的任务就交给它们了,毕竟现在他也是身价两千斤粮食的有产阶级了,对那些夜行侠也是深恶痛绝。

朱诚不仅是个土狗爱好者,还是一个环境保护者,一月份又催使着陈大陈二和哑巴有空就去载一点竹子,南山上空地荒地还有很多,不种点东西就浪费了,竹子好种易活又有用,最适合不够了。

以前朱诚也是靠挖冬笋生存的,而今还要多多种植,竹子不仅可以用来造纸,还可以搭棚子,想当年老任那批工程兵,刚转业到鹏城的时候,没有房子住,就把他们的驻地(一个叫做竹子林的地方)的竹子砍伐一空,搭了棚子,搞得现在鹏城的竹子林那边竟然找不到几棵竹子,真是徒有其名;竹子还可以造房子,后世,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候,竹筋混凝土可是持续过一段时间,也很耐用;竹子还可以装酒,后世的竹酒好像不错。又可以吃冬笋春笋,也为了茂林修竹的好环境,竹子真是多多益善。

一月份还有份重要的工作需要搞定,以前的炼铁窑建的过于仓促也很简陋,现在时间人手较为充裕,经验也有长进,就需要建一个更好的,更大的,更耐用的才是,朱诚有空就去红木冲挖点耐火粘土回来,制成耐火砖,在一月底之前在室内搭建了一个新的炼铁窑。

队列训练继续进行,新加入了哑巴和朱案,以后朱案可是朱诚出门在外的好保镖,一定要好好操练操练,这份光荣的任务还是交给钟南,钟南也是很乐意,毕竟朱案可是抢了弟弟妹妹的饭碗,不可轻易放过他,朱诚甩锅的本事也不赖。

眼看一个月就要过去了,陈大陈二又惹事,还是之前他们念念不忘的好玩伴李大和李二姐弟俩,青龙镇有李大和李二,一直住在外婆家,不幸的人真是各有各的不幸,本来就是因为父母双亡来投亲的,而今外婆也死了,舅舅,舅母可不想白养他们,毕竟谁也不像功臣庙里排第三的李文忠一样,有太祖皇帝这么个好舅舅。外婆一死,只能被逼着自己养活自己,李大和李二年纪刚好分别和陈大陈二年纪差不多,都在青龙镇这个小地方,李二成了陈大的小跟班,李大和陈二成了好朋友,之前是陈大陈二帮着李大李二,后来,老陈遭难了,陈大陈二就需要李大李二帮了,来到起陆村这边后,陈大陈二觉得自己又比李大李二好了,心中的义气和责任感又泛滥成灾了,想到朱东家上课说过的陈胜的故事,苟富贵,勿相忘,于是奴工的命却起了主人翁的心,多次要求朱诚不果的情况下,就擅自请求钟南去青龙镇送货的空档去探探朋友的消息,特别是哑巴和朱案的加入以后,他们也渐渐摸索出了朱诚的心思,钟南这个扑街仔也鬼使神差的听从了,真是居心不良。

于是,某一天,一大一小两个小孩就出现在了朱诚面前,朱诚直懵逼,这是谁家的孩子,跑到我家里来了?

看着陈大陈二领着李大李二在南山上到处参观晃悠,一副此间主人的姿态,朱诚无语凝噎。

大权旁落的朱诚,人事决策权受到了严重侵犯,而陈氏兄妹还后知后觉,不知道惹恼了朱东家。

经过钟南的介绍,朱诚才了解李大李二的一些情况。

以前他们外婆还在时候,两人还能勉强吃点干饭稀粥,外婆年纪也不是很大,还能干活挣点钱养活他们,不像在乡村的农民,只能修地球,在集市生存的人总是有一点点资本傍身的,有些人或是有房产,或是会做生意,或是跑腿做服务行业,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手艺人,他们的外婆就是会织布做鞋这类,靠着青龙镇通衢四方和七里八乡的乡邻帮衬,日子过得比农民好一点,勉勉强强养活了两个外孙。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去年冬天,一场小病就夺走了老人的性命,而后狠心的舅母(和装死的舅舅)就逼着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李大李二,一个今年十岁,一个今年八岁,手无缚鸡之力,之后的日子就可想而知,虽然还有外婆的老屋可以暂住,可是吃食,对他们来说,真的太难搞了……

钟南找到他们,说明来意,李大李二没有犹豫,马上就跟着走了,能混到饭吃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没有经过朱诚同意就擅自带人入伙,朱诚很生气,但是又无能为力,把他们赶走,一是会人心尽失,以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干活还怎么起劲;二来,朱诚也不是一个心狠的人,对眼前的惨事无动于衷。

朱诚最气愤的是钟南和陈氏兄妹联手起来欺负自己,这些欺师灭祖的东西,不到半年时间就揣摩到了朱诚的脾气,不告而行达成既成事实,指望着朱诚捏着鼻子认了。钟南一直期望着把他另外的弟弟妹妹塞过来混饭吃,而陈氏兄妹,有了哑巴这个可以使唤的人还不够,得陇而望蜀,还奢望更多的跟班,以实现他们公子小姐的美梦。

古人,不可小窥。连如此农民和小孩都有如此叵测心机,外面那些大佬不一个比一个厉害。

朱诚怂了,面对这不解的难题,朱诚直接怂了。

也不直接安排事情给李大李二干,即使两人在他面前晃悠打招呼,他也装作看不见,非暴力不合作。

朱东家这种反常,可急坏了钟南和陈大陈二,他们也知道彻底惹恼了朱诚,却也无计可施,做错了事就要尽量弥补。

以静制动,却也不错。

钟二(钟南排行老二)和钟五两兄弟每天早出晚归,比以前更卖力了,挖的铁矿都多了不少;陈大陈二,也不甘示弱,领着两个跟班一起干,做陶器,做红砖的效率也提高了,四个人一起,产量也比之前大大提高,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每天的队列训练也更自觉了,只是苦了李二,经常被铁面无私的钟二打得嗷嗷叫。可怜的李二,挨完了打,还必须在“好朋友”陈大的鞭策下继续干苦力,这还没完,晚上还要挨棍子,识字不进,算法不通,唯有棍子能加深他的记忆。

既然内疚可以催人奋进,那你们就继续负重前行吧。

一月的陶器生产恢复的不错,总共卖出两千个陶碗,换来六百多斤粮食入仓,朱诚这边去年生产一万个左右的陶碗,以湘乡县而今十万人口计算,还有青龙镇连接宝庆府的好位置,陶碗生意应该还能继续做一段时间,当然更要未雨绸缪,丰富陶器种类,不断有新的陶器出货才行。

现在住房紧张,以前五人住的地方,现在塞了九个人,朱诚一间卧室,其他两间卧室男的住一间,女的住一间,生产空间也不够,无论是成品和半成品的摆设,原材料的堆放,炼铁打铁和制陶胚等活动范围,都催使着朱诚再建新房,所以每月制砖的工作不能停。

一月炼铁所得一百三十多斤生铁,大多数分给铁匠加工生产菜刀,铁匠的手艺比朱诚这边强多了,在朱诚严苛的质量要求下,不到一个星期轻松就把订单搞定,自己赚足了上百斤粮食,朱诚这边也省力又省心,客户那边也满意。

万历四十二年一月过去了,朱诚再舔一千两百斤粮食的库存,总量达到四千斤,货值二十多两银子,手下帮役人员八人。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