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士颂三国 > 第62章寻师下

第62章寻师下(1 / 1)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做作的,但是也不能说得那么明显,士人嘛讲究地是含蓄和婉约,什么都摆在明面上,那和贩族走夫有啥区别。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简单的掩饰一下就好不能说得那么明显,士人嘛讲究地是含蓄和婉约,什么都摆在明面上,那和贩族走夫有啥区别。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简单的掩饰一下就好,过犹不及。
士燮把稚奴这个时候安排出来,恰到好处。
随后士燮考教了一下士颂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主要是《周礼》的内容,这些都是士家的家传绝学,士燮有着最正宗的发言权利。
不过,几人都是当世大儒,对儒经的考究的基本素养还是有的,他们可以说不是专研某本经书,但是对于常规的《周礼》还是略知一二。
四人听着士颂的讲述,频频点头,对着士颂也是刮目相看,毕竟士颂现在不过刚过八岁,不能拿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不过,不到十岁,开蒙才几年时间,就能有这种见识和思考,也算是天资着重了。
士颂的回答是中规中矩,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十分出彩的地方,这也是事先安排好的,不需要太过于跳脱,反而不美。
于是,士燮告知众人,他这小儿,除了对《周礼》略知一二,还系统地学习了《左氏春秋》、《易经》、《尚书》等学科,因此想请几位考教一番,当人不让几人白忙活,几人离去的时候,会转门包上二两新茶。
众人一听,就想着随便应付一下,不为其他,就这二两新茶,就值得他们这样去做。
率先开口的是蔡邕,蔡邕字伯喈。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喜好黄老之术,因此蔡邕不管为官还是为人处世,都讲究清静无为。而且非常喜好文学、数学、音律、书法,在这些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蔡邕又师从胡广,延传老师的性格,对各种儒经都有涉猎,善于钻研。
蔡邕眯着眼睛,略微思考了一下,问道:
“何为君臣?”
这种问法属于有些超纲了,蔡邕也知道,这种庭前问对的方式,肯定不是简单的经文问答,那些都是有模板的,无法看到一个人真正的天赋。
不过,士颂才八岁,其它问题也不合适,因此也就随便问了一个问题。
士颂听完之后,简单思考了一下,对着蔡邕拱手一拜,回复道:
“回蔡公,小子也不知说得对不对,因此斗胆,再小子看来,君臣之义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蔡邕点了点头,士颂的说法很是正统,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地方。
于是,蔡邕又问道:
“那何以做到君臣父子呢?”
这个问题又深了一步,这个问题也是困扰了儒学生近一千的问题,没有一个很好的纲领来说明士人该如何做。
士颂听闻后,微微笑了一下,这问题,在三年前,士赐为他开蒙的时候,已经回答过了,于是他紧接着又回复道:
“在小子看来,无非是,修其身后治其家,齐家后治其国,齐国后平天下!”
蔡邕包括其它三位,都一愣,想着士颂说得这句话。
这句话来至于《礼记·大学》中,之前他们一行人也读过,这次士颂把这句话单独拿出来说,几人突然脑门一热,发现这句话好似为他们这些儒生专门定做的,是儒生士人一生的行动纲领。
良久之后,几人皆谈一口气。
士燮更是满脸笑容,对着几人频频示意,表达自己得意,你们看,我儿还不错吧。
不过几人都对这种低级趣味视而不见,反而都正视起来士颂起来,看士颂的表情不一样了。
蔡邕也是若有所思,他觉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的是太宝贵了,他甚至想直接回到府上连夜写一篇赋来阐述其中观点和自己的思考。
蔡邕还是安耐住了自己内心的冲动,对着士颂继续问道:
“那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颂听到这个问题,说实话,他还真的想过。
现在身逢汉末,还有十多年天下大乱,人如猪狗,千里荒野,百姓食不果腹,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而这种时候如何治国、平天下?
那时候都是虚的!有钱有粮,有人又军队才有说道理的权利,其它都是狗屁。
因此,目前士颂还没有具体想好该如何办,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能做的,就是为将来早点谋划,早点积蓄实力,争霸天下尚且不说,得先有足够的自爆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卢植三位也非常感兴趣,他们也想听听这个八岁的孩子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士颂拱手对蔡邕行了一礼。回复道:
“蔡公,小子年纪尚小,还在修身的阶段,因此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子不敢妄言,是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几人听完后,直接沉默不语,相互对视两眼,都看出了几人眼中的骇然之色。
是的,士颂这个不是回答的回答,反而是最恰当的。
现在世家培养出来的子弟,连自己家族中的那些也是,存在一条鄙视链,就是大世家鄙视小世家,小世家鄙视寒门,寒门鄙视小地主,小地主鄙视平民,平民鄙视商人,商人鄙视奴仆。
他们也是在这种鄙视链中的一环,在这种鄙视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这种鄙视链顶端的大世家子弟和小世家子弟不知多少,就雒阳至少有数千上万之数,现在陌生人见面,先盘世家背景,背景一致,才能入圈,否者他们就不会接纳你。
而这种鄙视链中催生出来的世家子弟,好处是他们都是优秀的代表,自信、阳光、充满抱负,但都是眼高于顶。
最喜针砭时弊,高谈阔论!
对于和自己有关的,或者无关,都能说上几句,甚至坚持自己地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他们作为当世大儒,不知当了多少次裁判,解答弟子谁对谁错的问题。
士颂的回答,恰到好处,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会去参与,而注重眼前的事情,务实。
这种说法放在那些半吊中的儒生耳中,会对这种说辞不屑一顾,出于人道主义的情怀,一定要纠正你这种错误的想法。
但是在蔡邕几人耳中,有这种觉悟的人并不多。
因此,几人都对士颂仔细打量,纷纷起了收徒的想法。
本站网站: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