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乱清 > 第一六二章 你拿脑袋往我的枪口上撞?

第一六二章 你拿脑袋往我的枪口上撞?(2 / 2)

是说,目下,这个“锦儿”,只怕什么都好好儿的——莫说性命无忧,是油皮都没擦破一块,也说不定。

伊克桑仔细分析了端善的叙述,没有任何实打实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锦儿”确实是跌死了——

“锦儿”面朝下趴在地,端善并没有看到她额角的伤口,也说不清楚,这一跤,她是怎么跌的?是撞到了墙角还是桌角?

仰面跌倒,摔到了后脑,有可能一跤便将人跌死;但俯身跌倒,如果没有撞到什么尖锐的硬物,几乎是没可能将人跌死的。

没有鼻息?屏住呼吸是了。

心跳、脉象做不了假,可是,端善并有没有伸手去摸。

至于“半张脸都埋在血里”,手脚够快的话,拿一袋红颜料什么的做个假,是很容易的事情。

还有,潘兴邦夫妻进来的也太快了些!

而且,一进门,既不救人,也不问究竟,甚至连地的“侄女”的鼻息也不摸一下,当她已经死了,哭天抢地的哭天抢地,斥责端善的斥责端善,因此,“强污民女”、“行凶杀人”什么的,绝不是眼见侄女死了,为了多要赔偿,临时起意说出来的话,而是事发前已经装在肚子里了。

至于李致远、潘兴邦两个人一唱一和,那也不必说了。

做局一定是做了局的,只是,虽然这个局做的不算顶顶高明,但要拆穿它,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事发已经半个月了,“锦儿”的生死,已经难以证实,其人自然是早不在北京了,若要“开棺验尸”什么的——人家若说,根本没有下葬,直接送了化人场呢?算“下葬”了,但若对方早有准备,棺材里头,确实有一具年轻女子的尸体,你又如何证明,其人不是“锦儿”呢?

潘某到北京未久,识得“锦儿”形貌的,大约只有潘、李两家人,再加端善,拢共不过寥寥数人,潘、李必一口咬定,棺材里的,是“锦儿”,而这件案子,这件事情,端善的证言,是无法采用的。

还有,半个月下来,尸体也开始腐烂了,愈发难以辨别形貌了。

好吧,先不去想这些,先想最重要的:李致远、潘兴邦做这个局的目的是什么呢?

李致远要见自己,是得陇望蜀?还是自己本是李、潘这个局的真正的目标?岳丈只是非常倒霉的做了他们的踏板?——踩住岳丈,才能够跳到自己这儿?

如是,这个李某、潘某,胆子也未免太大了!大的有些不可思议了!简直是拿脑袋往自己的枪口撞了!

不过——

唉,仔细想一想,李某、潘某所作所为,看似胆大包天,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风险,如果双方翻了脸,纵然自己砍了他们两个的脑袋,但鱼死破,岳丈的身败名裂,无论如何,避免不了,自己投鼠忌器,只要不被逼到绝路,实在也不会拿他们两个怎么样。

这一点,李、潘一定是看的很透彻的,所以,才会由李致远出面,替端善“垫款”。

端善这十五万银子的欠款,分成十来年“分期付款”,每一年一、两万银子,虽然也是很沉重的负担,但无论如何,还没到“逼到绝路”的份儿,不然,端大人若真的“仰药以殉”,事情爆了出来,李、潘逼死朝廷命官,自个儿的脑袋,十有八九,也是保不住的。

伊克桑倒有些好了,姓李的见了自己,到底要说些什么呢?

也可能……是为了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十五万两银子,是足以叫人铤而走险的。

贪心不足,端善那儿,榨不出更多东西了,于是便得陇望蜀,盯了自己?

或者,真像夫人猜的那样,李、潘想做轩军的军需生意?

轩军的军需,归粮台统一负责,军事主官无权干涉,这一点,外人大多是不晓得的。

不然的话,李、潘两个,还能在自己这儿得到什么好处呢?

嗯,真是不大好想。

还有一种可能,李、潘盯端善,是为了“卖参”——也是为了钱。

詹事府虽然是一清到底的清水衙门,但并不是没有发财的法子,同在“言路”,翰詹科道有相同的权力:专折建言,并且可以“风闻言事”,即无需真凭实据,便可入奏,算说错了,也不会负多大的责任。

因为这项特权,言路便时有不肖者,暗地收受巨款,为人出奏,攻讦政敌,是为“卖参”。其奏如果不实,受到的处分,一般来说,不过申斥降级,最严重亦不过免官去职,可是,京官清苦,有十万、八万的银子打底儿,算把官儿丢了,又有何妨?

有人说笑话:如果钱再多些,这种人,是太后、皇帝,大约也是敢参的。

李、潘拿住了端善,时机合适,将端善“转手卖掉”,又可以大赚一趣÷阁。

好吧,无论如何,见了李某的面,什么都清楚了。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