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阁 > 历史军事 > 扶风豪士歌 >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1 / 2)

喝茶的同时,朱云怡也没忘观察屋内的摆置。她见屋脚放着一个书架,书架上放着几本已经发黄的书,看起来已颇有年月。因为屋子不大,所以朱云怡离那个书架不远,故而能够看清那几本书的书名。

朱云怡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唐代陆羽的《茶经》,然后又看到了几本与茶有关的书籍,如《茶录》、《大观茶论》、《北苑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等。除了这些和茶有关的书外,朱云怡还看到了一本《范村梅谱》、《陈氏香谱》、《酒谱》和《北山酒经》。另外还有几本诗集,看封面的标注应该是陶渊明、王维等田园诗人的。

当时大明盛行儒学,读书人多看多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类的儒家经典,兴趣广泛者也会涉猎道、佛、墨、阴阳等各家书籍。但《茶录》、《酒谱》、《范村梅谱》等书籍极为小众,若非对茶、酒、花之道感兴趣者则知之甚少,甚至连这些书名都没听过。

和大部分读书人一样,朱云怡也饱读诗书和儒家经典。但她又和那些读书人不一样,除了诗书礼乐和儒家经典外,她也读了很多小众的书籍,如书架上所放的《茶录》、《酒谱》、《范村梅谱》等。她本就对茶、花、酒三道兴趣浓郁,又因熟读整本《永乐大典》,故而对除经史子集之外的戏、花、曲、医、阴阳、星象等相关书籍也涉猎极广。

永乐元年,初登皇位的皇帝为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决定修一部“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的千古之书。他先是让当时的名宿解缙带着一百四十七主人的团队持编纂,一年后编修成书,初名《文献大成》。但皇帝亲阅后甚为不满,故而永乐三年又命太子少师姚广孝等人组织重修,共动用朝野上下两千多人编写。期间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最终于永乐五年定稿,皇帝看后十分满意,亲自为其作序,又将之命名为《永乐大典》。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工程之浩大,所收之广泛,世所罕见。大典包含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戏剧、阴阳医术、农工之艺、释藏道经等各方面的知识,涵盖了夏商周以来历朝历代数千年来的知识与经验总结,可谓无法用钱财来衡量的无价之宝。

纂修完《永乐大典》后,当时朝廷只抄录了一部,被后人称之为“永乐正本”;直到后来的嘉靖朝时才怕大典有损,故而又重录了一部,即“嘉靖副本”。因永乐、嘉靖时抄录的两部大典都藏于深宫之中,此外再无刊印,故而传世极少,此为后话。

朱云怡乃大明公主,自幼深得父兄宠爱。她本就对经史子集和其它杂学很感兴趣,又因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故,故而可以时常翻阅《永乐大典》。而《永乐大典》所涉极广,内容又格外丰富,故而在朱云怡知识提升过程中可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若是遇到大典里没有记载的知识,朱云怡便会到藏书阁寻找相应的书籍,或是向有关大学士请教。她乃天之骄女,又有什么书找不到、什么知识无处请教呢?

故而朱云怡学识之所以如此丰富,除了她天资聪颖、爱好广泛和勤奋刻苦之外,《永乐大典》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否则寻常百姓家亦有不少比她天资聪颖又比她刻苦努力之人,不也没能达到她的成就?

朱云怡本就对茶、花、酒三道有着浓郁的兴趣,又因博学多识、见多识广,故而对书架上的那几本书也如数家珍。

适才给郁且狂解释“煎茶”时,朱云怡已提及过《茶经》一书。《茶经》为唐时“茶圣”陆羽所著之作,在茶界拥有极高的地位。

《茶录》为北宋蔡襄做作,蔡襄为“宋四家”之一,在文学、字画、茶艺等方面均有成就。其乃福建人,被誉为”闽地隽才”,当时他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故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由此写成《茶录》一书。《茶录》总结了制茶、品茶的相关经验,亦专门论述了建安之茶。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宋徽宗赵佶。赵佶为帝一塌糊涂,在诗词、书画、篆刻、茶艺、园林、书法方面却极有成就,《大观茶论》便是其在茶艺方面的著作。宋时茶艺在唐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时盛行点茶、斗茶和茶百戏。赵佶精于茶艺,曾多次为臣下点茶,当时的权臣蔡京在《太清楼侍宴记》记载的“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便是赵佶点茶分赐臣下的场景。政和至宣和年间,赵佶还多次下诏,令武夷山北苑官焙制造、上供大量贡茶,如玉清庆云、瑞云翔龙、浴雪呈祥等。

因精于茶艺,在品茶之道上格外有心得体会,赵佶遂著《大观茶论》一书。该书对北宋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乃研究北宋茶学的重要参考之书。

最新小说: 三国:无限转职,从小兵到万人敌 云落流霞映山天 五代十国往事 我在大秦长生不死 醉吟江山 熢火之下 北宋:我成了赵佶 幻想者名单之浩月当空 逍遥小军侯 三国之超级培育系统